三四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妖魅记 > 封印内容,待分解

封印内容,待分解

    (先放着)

    (温馨提示:若是乐意了解历史背景设定,直接往下读;若是急于了解主角的修炼,可以直接跳到095章末尾部分……)

    091.千古江山,巫道之别

    巫修是守护者,面临着无法传承下去的问题,也无可奈何,九位大巫齐施的禁咒,不是想消除就能够消除的。后继者,绝大部分不能修得法力,当然就不能称为巫,但王朝需要守护,因此光是架式的巫术演变成两类:实用型为武技,美观型为舞艺。

    巫、武、舞,都是同一个音节,其内涵的区别就大了。很显然,不能修出法力光是以体力而言,男子自然比女子强悍,实用型和美观型也无需言喻。

    巫修传承被禁咒限制,资质好的血脉不纯,偶有血脉纯正者资质却不理想,突破小巫境都非常难得,等到大巫们全部归天之后,便迅速没落。夏王朝历四百七十多年,共延续十四代,传十七个王,到了末期巫修几乎被遗忘。第十四位夏王孔甲修巫,当然不得其法,甚至被朝臣认为是装神弄鬼,太悲剧了。

    朝堂上,巫修彻底的沦落,方外修真之士,惟有另辟蹊径传承,然而真的是太难了。成熟的巫修法门,那是蕴藏着多少前辈千锤百炼的经验,用智慧与心血归纳的诀窍,就像一座擎天山峰,想翻越过去的可能性很渺茫,绕过去也不容易。

    鸣条之战,成汤灭夏,商王朝历五百五十多年。

    牧野之战,武王灭商,分封天下,历史的车轮滚滚,进入周王朝。又是五百年过去,寂灭已久的修真界,终于出现了一位旷世奇人,便是震古烁今、承先启后、开创道修法门的大宗师——李耳!

    周王朝从春秋时期,跨入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一时多少宗师涌现,隐世高人也纷纷浮出水面,浪花淘尽英杰,都扎堆了。继“道修”出现之后,最有影响力的修真派别,便是墨门以及隐于云梦山的鬼谷门。

    战国未年,七雄图霸火热化,道修出世逍遥游,墨者、鬼谷门徒入世奔洪流。对于雄心勃勃的秦王嬴政而言,奉行纵横捭阖的鬼谷门显然是非常符合路数,多被招揽到麾下,而墨修奉行的是非攻,那就无法容忍了。

    秦王嬴政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周王朝结束,共历八百多年。

    嬴政称始皇帝,历史车轮迈入秦皇朝,天下人都知道的焚书坑儒并不算什么,“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儒生毕竟还有生存空间,而侠客则遭受到了灭顶之灾。墨者分为内传弟子与外传弟子,内传弟子修真,外传弟子习武,也就是所谓的侠客,秦始皇几乎将墨者赶尽杀绝。写史书的是儒生,因此“焚书坑儒”浓墨重彩,而墨者从此销声匿迹了。

    秦始皇嬴政妄想长生,派鬼谷门徐福出海寻求不死药,然而还没等到,却于东巡途中驾崩,享年五十岁。嬴政归天之际,倒清醒明白,立诏传位于皇长子扶苏。

    然而,临死前跟在身边的是奸妄臣子,这样的时候总免不了要使点阴谋,于是诏书被篡改了,变成赐死扶苏以及蒙恬。大公子扶苏身边,三十万能征善战的边关将士,况且威震匈奴的蒙恬哪会如此稀里糊涂引颈就戮,派人去探明白了情势,即刻率五万轻骑回师,扫荡了赵高、李斯巴结小公子胡亥预谋夺嫡的把戏……

    扶苏登上皇帝位,君临天下,可是秦皇朝若大的基业,看似稳固,实则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秦始皇齐头并进推行的若干巨型项目,老百姓已经不堪重负。秦始皇大手笔、大气魄,建功心切,扶苏还年轻,对于父皇未竞的事业当然要完成,但可以慢慢来,有时间不急。

    扶苏在位四十三年,前二十年励精图治,后二十三年开疆拓土,接手时秦皇朝总共只有三十六郡,撒手人寰时增至七十八郡,疆域扩大了一倍有余。大秦皇朝已无强敌环伺,国泰民安,扶苏的丰功伟绩相比父皇毫不逊色,是为武皇帝。

    大秦皇朝的国师都出自鬼谷门,而江湖民间、世外的洞天福地,隐居的多是修道者。时机成熟,修道者创立宗教,“五斗米道”和“太平道”顺势成为两大流派,初显气候的道教自然被朝廷认为是祸患,视其信道的教众为妖贼。

    宗教得有自己的神,道祖毫无疑问,当然是老子——李耳。然而老子生活的年代,距当世不过几百年,显然不够悠久,太平道又捧出了三皇五帝时期的一尊大神,标榜为道教的至上神,那就是黄帝。教典《太平经》的神仙体系分为六阶: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显然太平道除了老子的道,吸收的也不仅仅是巫,还有儒家、阴阳家、甚至小说家。

    随着道教的发展,信奉的神也多了起来,反正巫修早已经沦落,空留下如此多的大神淹没在历史洪流中,真是太可惜了。况且巫术在当世,不是被用于宫闱争风吃醋,就是被用于民间暗算陷害,巫男巫女的形象简直等同于恶魔。

    可是,道与巫在本质上是有出入的,道的本质出世,而巫的本质入世。老子道法自然,庄子道逍遥,而巫为守护人类而生。

    因此,修道者成不了神,只能修成仙,山人也。

    巫道的区别就是:修巫者为成神,修道者为成仙。

    如此明确区分开来,修道者当然非常的羡慕妒嫉,恨不得大神们都属于道教,但真的不同性质。道教没有属于自己的大神,于是把祖师爷老子冠名太上老君,直接送到了洪荒时代,又捏造出一位鸿钧老祖宗,再捏造一位元始天尊,以及十二位金仙,这下够份量了吧!十二祖巫算啥?都还不得跑去听鸿钧老祖讲道。还不够,于是出现了封神榜,“神”的命运掌握在“仙”手上,真荒谬……

    归根结底,神仙都是一家子,只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上古神话时代的辉煌荣耀,是属于巫而非属于道。

    (我承认,这一章我吐嘈了,罪过罪过)

    092.逆流而上,继往开来

    近两千年来,巫术演变的武技、舞艺得到发展,然而巫术已经被抹黑了。

    巫修,真的就彻底沉沦、冥灭了么?

    任由臭道士们,颠覆本该属于他们的荣耀?

    苍天呀!大地呀!

    巫修何在?翻遍历史文献,时空回转到,烽烟四起的战国。追索到楚国大美男宋玉的两篇文献,《高唐赋》和《神女赋》记载,赋虽然并非史,毕竟还是有所依托的,曾经也引发了无数传说,巫山云…雨那是多么香艳的故事。

    两篇赋中描述的神女,形象大不一样,于是人们传说神女变化多端,传说神女是天帝的女儿,传说神女是炎帝的女儿,传说神女是王母娘娘的女儿……

    其实,神女形象前后不一样,当然就并非一个人。

    其中《高唐赋》描述,楚怀王游云梦大泽,累了想休息的时候,遇到了一位美女,自称“巫山之女”,并且“愿荐枕席”,于是有了春风一度。

    楚怀王稀里糊涂,觉得似真似幻,回去之后念念不忘。以至儿子楚襄王游云梦大泽,也想有这样的艳遇,结果神女是遇到了,但是不愿荐枕席,回去之后只能做春梦。所谓“襄王有梦,神女无心”就是这样来的,当然襄王跟怀王遇到的不是同一个神女,否则……襄王没那么邪恶啦!

    同行的宋玉作《神女赋》形容:“其象无双,其美无极”;“西施掩面,比之无色”;“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湿润之玉颜。眸子炯其精朗兮,瞭多美而可视。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地其若丹。素质干之实兮,志解泰而体闲。既姽婳于幽静兮,又婆娑乎人间。”形象清晰,真是漂亮绝伦,无怪乎引得多少人遐思,白日做梦。

    若宋玉的文献没有说服力,那就得抬出宋玉的老师屈原,且听《九歌·山鬼》篇里的歌颂: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多么飘逸的山鬼呀!这些歌赋说明荆楚之地,云梦泽旁边的大山上,有着神灵存在,只是少与外界接触。

    楚人偶然碰见的山鬼、神女,其实就是隐居在大山里的巫修,而这座大山通过楚怀王的那次艳遇,神女亲口吐露名叫巫山。

    在禁咒之下,朝野的巫修已然全面沦落,缘何荆楚之地还有真正的巫修,这些巫修又是如何得以传承的呢?

    追根溯源,时空回转到,炎黄时代的光辉岁月里。

    炎帝、黄帝部落联盟,对决蚩尤率领的九黎部落联盟,这场涿鹿之战,那可是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轩辕黄帝与蚩尤的交锋,几乎不能敌,最后在数位大巫的围攻之下,才将蚩尤斩首,却也得承认蚩尤战神之名,真是太强悍了。

    炎黄部落联盟获胜后,外部敌人解决了自然就面临内部的问题,原先是以炎帝神农氏为首领,但炎帝在蚩尤的攻击下战果非常惨淡,屡战屡败很丢分,而黄帝轩辕氏斩杀蚩尤,却树立起无可匹敌的权威。

    黄帝部落不服气,炎帝部落当然也不服气,矛盾激化之后那就是厉兵秣马,兄弟不分家只好手底下见真章,谁有实力谁就是老大,于是双方大干了一场。

    毫无疑问,炎帝部落战败了,黄帝部落兼并了炎帝部落,平息了联盟内部的纷争,黄帝轩辕氏被众部族推举为天子。

    炎黄部落合并形成华夏族,炎帝神农氏顾全大局,然而炎帝部落的巫修们却受不了如此委屈,从此归隐山林。炎帝部落巫修们的赌气行为,当时又哪里会想到,千百年之后,他们是巫修仅存的一脉,天可怜见。

    ……

    (说过这章写到主角,终于是写到了。)

    时空回落到大秦皇朝,“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兴风作浪,当然会受到朝廷镇压,但大秦皇朝从此动荡,走下坡路了。

    平息妖道黄巾贼,接踵而来的宫廷之变、诸侯叛乱,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又崛起,逐渐强大经常犯边,真是内忧外患。连年平叛,又连年对北方用兵,导致民不聊生、盗匪四起,一波又一波的义军旗号打响,越镇压、越反弹……

    终至,秦失其鹿,群雄并起,天下英雄共逐之。

    乱世出英雄、出人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帝王的气运落到了荆楚之地。

    项坚是定远侯项羽二十三世孙,在荆州起兵称王,国号楚,而不久之后,从巫山下来了十余人,入幕到楚王项坚帐下。

    楚军坐拥荆湘,继而拿下巴蜀之地形成大后方,项坚率二十万大军挺进汉中北上,分两万精兵于军师何叹涯率领出子午谷,亲率十八万大军出斜谷,直捣秦都咸阳。

    兵临咸阳城下,最惊心动魄的战斗开始,大巫何叹涯以神通破开城门,率领着两万精兵长驱直入,在重重阻击里一路横冲直撞,杀奔阿房宫……

    (本来这章是准备,把竖向的背景设定交待完,即便交待不到接续林遥修炼“黄帝虾蟆诀”,起码也得交待到大楚皇朝成立,结果发现今天不早了,但是还有很多内容,五百字内概括不了,只能留待下章了)

    093.玉玺,禁咒奥秘

    (说回目前的状况,竖向背景主要是把秦楚两朝的存在拉长,目的是要交待巫修从炎黄时代怎样传承下来,《妖魅记》的故事依托其中,然而背景比主角的这六年妖孽人生,激烈太多,三言两语难以表述,归纳推理比叙述更伤脑细胞。我又神游了,切入正题…)

    ※※※※※※※※※※※※※※※※※※※※※

    咸阳城里数十名鬼谷门徒,都莫能抵挡,在何叹涯大巫境中期修为面前,几乎不出三合便一一殒落了。杀至阿房宫前,大秦当朝国师迎战上来,已是顶尖的对决,甫一交手看似旗鼓相当,然而没过三十回合,就在何叹涯惊世骇俗的神通之下殒命。

    何叹涯大展神威,秦皇朝守卫都城的那些将士全被震憾住,局势已经很显然,若顽抗那就是呜呼哀哉的命运,弃械投降才有一线生机。

    阿房宫里,大秦皇朝末世皇帝,只能乖乖地献出传国玉玺。

    项坚率领的十八万大军顺利开进潼关,大秦皇朝宣告灭亡,历六百八十余年,传二十五世,共三十二位皇帝。

    八百里秦川尽归楚,然而项坚虽掌握传国玉玺,面临的局面却相当复杂,北狄胡虏虎视眈眈,中原群雄却各自形成割据势力,称王称霸甚至称帝的有十余个。攘外必先安内,接收秦皇朝的烂摊子,责任非常之艰巨。

    项坚在咸阳称帝,楚皇朝成立建元,以传国玉玺号令天下,不归附者讨伐之。收服中原各方割据势力,一统江山用了五年,终于尘埃落定。

    总结秦皇朝,军事力量最强时期是武皇帝扶苏在位,当时得封彻侯的五大名将为,辅国大将军“忠勇侯”蒙恬、以及镇守东疆的“威远侯”韩信、镇守南疆征服百越的“宁远侯”赵佗、镇守西疆的“抚远侯”章邯、镇守北疆的“定远侯”项羽,都不是泛泛之辈,直至时机成熟,将东夷、西戎、北狄逐个击破,消除四面环伺的强敌,开疆拓土千万里。从而八方进贡,成就大秦皇朝的辉煌,使秦五世文皇帝在位时国力推向鼎盛,疆域达到九十二郡,安稳太平几百年,之后逐渐走向衰落,疆域免不了有所缩水……

    由于人口增长,时代不断向前发展,大秦皇朝后继的皇帝增设了郡县,又在郡上面设置州一级,从起初的十二州增至二十六州,而郡增至一百三十六。秦末连年战乱,楚皇朝平定天下,大一统之后,中原有些州郡县十室九空,大量的人口锐减……

    面对北狄死灰复燃迅猛崛起,已经构成强大威胁,楚皇朝项氏先祖就是以抵御北方的匈奴得封彻侯,明白目前的局势,直接对抗虽不至于落败,然而如此消耗下去,却并非上策。

    楚皇朝实施策略,对外重兵守御北方,严阵以待,再向北狄派遣使者,巧妙周旋;对内修明政治,将州郡县合并成州县两级,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两年后,离间计有了成效,强悍的北狄被分化成东、西两部分。随之,楚皇朝又采取一打一拉的对策,使东狄、西狄的力量旗鼓相当,不断僵持争斗互相削弱。

    华夏儿女对于故乡,有着特别的眷恋,而这份叶落归根之情又以楚人为甚,项氏的先祖项羽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因此,天下安定之后,项坚毅然将朝廷搬到荆州城,恢复其名为郢都;将比郢都繁华百倍的咸阳城作为陪都,更名为长安。

    传国玉玺,是“和氏璧”雕琢而成,和氏璧是荆山之玉,原是从楚国流失而去的名贵宝玉,后来被赵王得到,秦王得知后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可见和氏璧的价值,而且非常的富有传奇性。蔺相如当年拿回和氏璧,只是完璧归赵,但终归还是落到秦国手里,如今项坚将传国玉玺带回郢都,才算是真正的物归故里。

    玉乃天地之灵气孕育而生,和氏璧生于荆山,可见荆山的灵气多么特殊。郢都依荆山、傍长江,背面又有巫山,其实是相当不错的定都之地。

    巫修的本质就入世,当年归隐山林,是因为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交战落败,而今既然下了巫山,那就没有功成身退的道理。楚皇朝开国皇帝项坚,当然很是明智,哪会不希望留住巫修们以镇国运,永保项氏子孙万世传承、天下太平,而对待这些巫修,可不能够差遣,那是需要敬重、庄严地供奉。

    于是,还在郢都尚未修建皇宫的情况下,项坚却先命令能工巧匠,在荆山修建了一座宏伟的神殿,可见这位开国皇帝对巫修们的重视。

    面对世间巫修沦落成牛鬼蛇神,巫术只见黑而不见白,何叹涯主持神殿,当然要挽救巫修的声誉,重振巫修的威望。

    首先是禁止黑巫术继续流传,再则便是将真正的巫术发扬光大,然而面对世间人类即使有资质也无法修巫的事实,何叹涯始终疑惑不解,却又一直没有找到答案。仅凭猜测,有若干种可能性,但无法确切到底是因何缘故。

    直到,在秦宫的藏书室里,阅览到一卷竹简典籍《山海经》,奥秘当然并非其中记述的山海地理,也不是大荒部分那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