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牛吏之帝王崛起 > 521.忠与背叛

521.忠与背叛



    刘隆是刘秀的旧相识,在他的幼年时期,刘隆的父亲刘礼参与了反对王莽的政变,导致全家被灭门,幸运的是,刘隆活了下来。

    刘玄称帝后,刘隆加入更始政权,官居高位,他回到了南阳,接上妻子儿女到洛阳居住。刘秀在河北举事,刘隆立即单枪匹马追赶过去,从此一路追随。为此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留在洛阳的家小被诛杀,刘隆经历了第二次灭门惨祸。

    刘秀怜惜刘隆的遭遇,也相信他的忠心,一个宁愿抛妻弃子也要来追随他的旧相识,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因此刘秀给予了刘隆最大的信任,将最机密的事交给他掌管,让他作为自己的耳目。这么多年,刘秀从来也没有对他产生过怀疑。

    可是现在,一切都变了,怀疑的种子落到土里,几乎一刻间就长成了参天大树。

    从前的一些事情如今也有了新的解释,让刘秀惊疑不定。

    名相管仲在临终前,曾经有一段规劝齐桓公的话,非常有名。

    桓公有三个宠臣:易牙、竖刁和公子开方。

    易牙为了满足桓公对于人肉滋味的好奇,杀了自己的儿子做成佳肴。齐桓公十分感动,认为易牙爱他胜过爱自己的亲人,对他愈发宠信。

    管仲却说:“易牙杀子献君,不近人情,不能信任。”

    竖刁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的忠心,自行阉割,进宫服侍。桓公认为他爱国君胜过爱自己的身体,忠心过于常人。

    管仲却说:“竖刁自残身体,迎合国君,不近人情,不能依靠。”

    开方是卫国公子,抛弃自己的国家来投奔齐桓公,从未归国看望父母,桓公认为他爱国君胜过爱自己的父母亲人,忠心不可怀疑。

    管仲却说:“爱父母是人之常情,开方不近人情,不可接近。”

    这是一个智者生前留下的最后谏言,齐桓公却不以为然,依旧信任三个宠臣,终至被三人背叛,惨死宫中。

    如今刘隆的情景与三人相似,当年他对于洛阳的家小不管不顾,一有机会就逃出来投奔刘秀,当时刘秀和齐桓公一样,认为他爱君主胜过爱亲人,因此对他从不吝惜自己的信任。

    可是现在,刘秀想起管仲的话,心里嘀咕道:“如此不近人情,连亲人都不管不顾的人,又何谈忠义呢?”

    刘秀心中百味杂陈,此时他深刻地理解到“孤”“寡人”这些词的含意,皇帝是天生的孤独者,孤家寡人,没有人可以信任。

    此时纷乱的思绪中有一个名字顽强地钻了出来。

    耿弇。

    他不知道为什么在此时想到了耿弇,却不由自主地回顾了两人的过往。

    刘秀单骑入河北,正逢王郎举事,各郡响应,刘秀几乎面临绝境。此时耿弇正在去洛阳觐见更始皇帝的途中,听说了刘秀的行踪,立即改变行程,来见刘秀。当时只有二十岁的耿弇放出大言,要回去搬兵攻取邯郸,刘秀没当回事,只笑着说:“小儿曹乃有大意哉!”

    耿弇一直在劝刘秀向北,以上谷和渔阳两郡的突骑,帮助他成其大事,刘秀虽然指着他说:“这是我的北道主人。”可是对他的建议依旧不采信。

    王郎举事,是刘秀进入河北遇到的突发性的黑天鹅事件,一下子将他逼至绝境。当时刘秀手下无兵无钱,只有一个更始帝给的空头衔和昆阳英雄的名头。他甚至朝不保夕、无处容身,惶惶如丧家之犬,在周围都是王郎势力的情况下,显得如此势单力薄,不可依靠。

    纵览当时各方势力,刘秀都是最没有希望的一个,很少有人会选择他。可是耿弇作为手握重兵的上谷郡代表,却从未动摇过对刘秀的信任,毫不犹豫地将手中份量极重的一票投给了他。

    为什么?

    是对于横行昆阳的英雄的崇拜?是对他人格的敬佩?是被刘秀的个人魅力所折服?还是觉得两人性格投契,愿意追随他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耿弇当时的所作所为看上去都极不理智,而不理智的行为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受到了感情的干扰。

    说到底,耿弇的身上,有那些只以利益论得失的人身上少见的情义,在权力场上,在你死我活的乱世之中,情义这两个字显得尤其可贵。

    在对最亲近的人失去信任,对情义无比幻灭的现在,刘秀突然理解了耿弇孤军战太原时的心情,当初站在祁县的城头,他一定是翘首以盼,时刻期盼着自己的援军吧?

    而当时的他还在权衡利弊、考虑得失,在他的诸多衡量因素中,完全没有情义这个选项,耿弇困在太原和别人困在太原是一样的,救与不救只看形势、看成本。

    刘秀心中突然有一种强烈的冲动,他多么希望时间能倒流,回到那个时刻,他必然亲自领军,不惜一切代价打通井陉,只为回应耿弇祁县城头的凝望,只为在权力场上那一丝罕见的情义。

    这种念头只是一闪而过,刘秀很快恢复了常态,后悔只是弱者的无能表现,强者从来都是向前看。如今耿弇已成为他的敌人,最可怕的敌人之一,如果两人再见面,只能是性命相搏,面对杀死对方的机会,谁都不会有丝毫的犹豫。

    什么情义,不过是腥风血雨中寒风偶送过来的一丝清凉,转瞬即逝,只能让人透一口气。清风过后,一切照旧,血腥气不会减少一丝一毫。

    刘秀独自在殿内停留到晚上,期间拒绝了阴皇后的求见,就连饭都是有人送进去吃的,可是等托盘端出来的时候,阴丽华发现那些饭菜都没怎么动过。

    她忧心忡忡地回到椒房殿,差人留在温明殿打探消息。终于在天黑之后,内侍来回话,说道:“陛下命人叫北军校尉何成觐见。”

    “何成?叫他来做什么?”

    “奴婢不知,可能是陛下要亲征,安排京师防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