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中唐之潜龙在渊 > 第7章 中计埋伏

第7章 中计埋伏

善能弄险,而且他麾下有人对河州的地形颇为熟悉,深入河州四处搅扰,只是为了迫使扈屈律悉蒙和刺史向大论求援!”

    “话虽如此,如今河州兵力拮据,任其搅扰下去,极有可能激起民变!”尚赞磨虽也认同尚息东赞的分析,但他还是对河州的状况感到担忧。

    毕竟,河州情况特殊。

    “是否需要调派部分兵马回援?”玛祥仲巴杰点点头,沉声说道。

    “大论,我以为不必!”尚息东赞摇头说道,“大论前番已命出兵援应,而且扈屈律悉蒙将军也在征调土兵支援河州。就兵力而言,绝对绰绰有余。我以为,保河州无恙并非难事!”

    “请详言之!”玛祥仲巴杰感兴趣地问道。

    “其实应对敌骑军袭扰之策极易。其一、以不变应万变。严令诸城县闭城紧守,不予敌骑可乘之机;其二,加派斥候打探,并悬赏百姓,凡提供敌情者可获重赏。

    “其三,一旦获取敌踪迹,即可让扈屈律悉蒙领军围堵驱逐敌骑军。骑军于杨错军而言必是珍贵不已,我料想杨错也必不舍轻损骑军战力!没有机会之下,杨错只有退却一途!”

    “嗯!”玛祥仲巴杰略一思索,点头说道,“就依小次相之言,我这便书信一封于扈屈律悉蒙!”

    夜里,月隐星明。

    得到斥候未发现敌踪的回报后,河州刺史领五千军潜出河州,北行六、七里,折向西行至夏水一处河位较浅的河弯,那里有刺史先行让人准备的排筏。

    随后,河州刺史命士兵分批渡河。

    翌日清晨。河水上已生起淡淡的晨蔼,全部吐蕃军终小心翼翼地渡过夏水。

    听得先行渡河斥候未发现异状的回报,刺史长出了一口气,下令全军朝大夏县进发。

    行不到两里,耳灵的吐蕃军士卒便突然听到自东南方向传来奇怪地沉闷声响,而且声音异常迅速地接近。

    不多时,在薄薄的晨雾之中,一支吐蕃军骑兵现出了身形,并朝河州刺史快速靠近过来。

    “敌袭!”刺史面色大变,厉声高呼起来。

    刺史知道真是自家骑兵,绝不可能突然出现在此处。

    惟一的可能,就是那支伪装的敌军骑兵察觉到自己的动向,早已埋伏在此。

    亦或,自己会渡河回援大夏县,根本就在敌人的阴谋之中。

    肘腋变生!

    吐蕃军士兵虽在河州刺史的提醒下,一直做着戒备,但真正遭遇敌袭时还是有些手足无措。

    这支骑军出现地太突然,而且逼近地速度太快,不少吐蕃军士兵还没完全反应过来,两军就已经迎面撞上。

    距离已经很近,敌军骑兵根本无视身上的伪装,直接刀弓上手。

    獠牙毕露。

    首先招呼而来的是呼啸的长箭。

    数百支羽箭几乎在同一时间被击出,箭身带着凄厉的啸叫,穿过晨雾,如死亡使者般扑入吐蕃军队列中。

    “第一曲,外围奔射;二、三曲,随我突阵!”郝玭洪亮的声音异常清晰地响起。

    “遵命!”数千风骑军几乎同时怒吼出声,声如惊雷,震慑人心!

    很快,风骑军一分为二。

    一部骑军成巨大的锥形之阵,直接切入河州刺史的军阵,由南而北将河州刺史率领的吐蕃军切成两半。

    细长而锋利的战刀迅速飞舞,刀锋及处,残肢纷飞,血流遍地,尤其是最当先的郝玭,更是勇不可挡,枪下无一合之人,枪锋及处,所向披靡。

    另一部骑军并未突阵,只在这支吐蕃军周围不停奔驰,奔驰过程中夺命地羽箭也是不停击出,如割韭菜般收割了一拨又一拨地生命。

    河州刺史虽又惊又怒,但方寸未失,大声呼喝收拢士卒。

    号角兵拼命地吹动牛角战号,将河州刺史地命令传递下去。

    吐蕃军士兵虽然慌乱,但毕竟训练有素,听得号角后,拼命向河州刺史所在集中。

    在河州刺史的指挥下,聚拢起的吐蕃军士兵紧急地布成一个圆阵以盾牌兵居最外,紧贴地内一层则是长矛兵。

    盾兵格箭,长矛阻挡骑军突击。

    为数不多的弓箭兵聚在最中,以箭击敌。

    真正能够被河州刺史聚拢起来的吐蕃军士兵只有不到一半,另一半士兵则在慌乱无效的抵抗中、慌不择路地奔逃中,不断倒在风骑军的战刀和弓箭之下。

    风骑军似乎不着急搭理那一部结阵的吐蕃军士兵,只是专心地击杀那些零散的吐蕃士兵。

    “鸣号,召集他们聚拢过来!”眼见麾下的士兵惨遭屠戮,却难有还手之力,河州刺史心如刀绞,不断地高声呼喝。

    但那些零散溃逃或是抵抗的吐蕃士兵,纵再想靠拢,也是有心无力。

    在奔驰地战马面前,他们想移动一步都困难之极……

    零散的抵抗、溃逃逐渐消逝了,吐蕃军的尸体横七倒八地散落各地,间或有一些重伤的士兵发出垂死的哀号。

    此时,搀杂着浓烈血腥气息的薄雾已然散去,一屡朝阳映照在血染的土地上,别样妖艳。

    收拾完外围之敌后,风骑军重新集结起来,排成三个巨大锥行阵,静静地与结成圆阵、如龟壳般吐蕃军残部对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