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燃烧的世界 > 第147章 获胜的障碍是什么(五)

第147章 获胜的障碍是什么(五)

后有人跳起来表示不能理解。

    但是参谋部就是参谋部。虽然参谋长的权限与同级别的军事主官一致,但是参谋部并不是军事主官的上级部门,双方各司其职,承担着各自的工作。

    陈韶心中轻松下来。至少军事主官们勇敢的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这帮参谋们的闹腾,也只是闹腾而已。

    华夏很早就有了幕僚体系。但是那时候的幕僚从属于军事主官,只是完成军事主官们命令的一个部门。

    大周的参谋部在高祖李定国时代就建立了,虽然有了现在参谋部的雏形,却也没办法完全扭转文化传统。

    到了1870新政之后,大周不得不承认欧洲已经有很多地方超过大周。1870新政中的军事改革部份才彻底贯彻下来。而参谋部的改革,最初是借鉴德国总参谋部制度。

    德国总参谋部是德国军队中对战争进行规划和决策的高级军事机构,由原普鲁士军队总参谋部发展而来,是现当代绝大多数军队总参谋部的样板。总参谋部的崛起和发展是德军与其对手相比最大的优势,是德军两个多世纪来最令人生畏的部分,也是近两个世纪以来军事史上最出色的参谋机构之一。

    在狭义上,总参谋部是德军(及其前身普鲁士军队)的中枢,负责对战争各方面的研究,制定部队机动方案及战役实施方案,拟定作战和动员计划。总参谋部于1806年成立,但此时尚无官方称呼,奠基人为普鲁士将军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和奥古斯特·冯·格奈森瑙。1821年首任总参谋长卡尔·冯·米夫林男爵上任,这也标志着总参谋部的正式成立。

    德国总参谋部的本质并不是出现一群能够与军事主官分庭抗礼的参谋势力。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成了军队内部分裂,出现了一派被称为‘参谋派’的新势力。

    大周1870新政中的军事改革执行了不到十年,大周军队内部就发现,所谓德国总参谋部制度,和大周建国前的蔡丞相提出的新军理念其实一模一样。

    只是因为华夏的军事传统,蔡丞相提出的军事理念被强大的传统力量逐渐扭曲,没有能够在大周建国后按照蔡丞相所期待的那样发展下去。

    但德国那边就不一样,他们的总参谋部制度就变得很有趣。

    首先是,1821年米夫林被国王授予“军队总参谋长”的职务,其地位仅次于战争部长。1825年,随着第2部的解散,总参谋部从战争部分离出来,并正式命名为“军队大总参谋部”

    总参谋部正名之后地位也得到了很大提升,成为与战争部、国**事内阁分庭抗理的又一势力。米夫林时期又对总参谋部进行了改组,分为3个“主师”:第1主师负责处理人事问题;第2主师负责组织、训练、演习、制定动员和进军计划;第3主师负责处理技术和炮兵问题。这一时期里活跃于总参谋部的人物还包括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他在总参谋部和担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期间完成了著名的军事理论论著《战争论》。

    1857年,毛奇接任总参谋长的职务之后,重新对总参谋部的组织机构进行改组。以前的“师”重新改称为“处”:第1处负责东欧、奥地利和瑞典事务;第2处负责德国本土和南方的瑞士、意大利事务;第3处负责西欧事务;其中最突出的贡献是增设了“铁道处”(1869年改为第4处,与原有的3个处平级)。在担任总参谋长期间,毛奇非常重视新技术和装备的应用,尤其关注铁路运输事业,铁道处的成立是这一思想的直接体现,至统一战争前夕,普鲁士境内已经修筑完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铁路交通体系,这为普鲁士赢得统一战争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

    和传统的将军根据自己的理念组建军队不同,参谋部制度并非是参谋们和将令们斗争。而是通过建立参谋部制度,建起了军队的体系和制度。

    如果是将令们决定军队,那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一任将令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组建军队。

    参谋部制度,是参谋部负责军队的如何组建军队,军事主官们负责如何使用军队。

    军官们在参谋部、军事主官、军校里面来来往往。要在每一个部门都任职,积累了各种视角的经历。最终,那些表现优秀的成为大周将令,指挥大周的军事行动。

    虽然71军参谋部里面的参谋们各种不满,但是陈韶却觉得很满意。敢于果断的撤退,本就是不得了的优秀资质。

    陈韶记得母亲说过一句话,‘无知和弱小并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大周军队到现在,依旧没能解决日军。陈韶觉得这或许就和过于小看日军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