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给理想一点时间 > 第 1 部分

第 1 部分

中叶,由于封建统治腐败和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黑暗、经济凋零、社会残破、民不聊生……”而我们学习的历史是以“西方列强入侵”为大前提,之后才应该是“封建统治腐败”,说法为何是前后颠倒的?后来我想通了,不同民族讲究的历史事实不一样。或许,比起西方列强入侵的史实,中华民族对封建统治腐败的记忆更为深刻,是有其必要的吧。

    (作者 盐泽英一 系日本共同社驻京记者)

    来源: 《凤凰周刊》2011年第22期(总407期) | 来源日期:2011…08…04 | 责任编辑:左小刀

    三                          信力建:江湖风波

    发布时间:2011…07…09 14:51 作者:信力建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1320次

    语云“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对此,那些红得发紫的江湖艺人恐怕特别有心得。在电影《色·戒》中色而不戒的汤唯小姐去台湾参加活动,有了这么一件风流韵事———在某饭店汤唯被粉丝撞个正着,没想到她却丝毫没有巨星的架子,亲切地一一与粉丝合影、签名,引起饭店门口一阵s动,在混乱中竟然有摄影记者突然掉了闪光灯,汤唯见状一箭步弯下腰帮他捡起,显尽亲民风度。这一“亲民风度”留给大家的深刻印象是———“不过穿着米色、深v开衫的汤唯这么一弯腰,胸前风光全都被看光,不小心露出r沟反倒成为镜头焦点,让众人直呼好性感。”又“亲民”,又“性感”,真可谓“德艺双馨”,难能可贵。

    可有人不这样看了,有人认为这事压根就是一个局,是那个记者先生设好的局,具体说来就是:那记者的闪光灯根本就不是“慌乱中突然”掉在地下的,而是记者故意引蛇出d的举措。当好心的汤唯弯腰为其捡拾时,他的同伙另一记者便抓住人家酥胸乍露洪波涌起之时猛按快门。目的么,自然是为了让读他们报纸的小市民“直呼好性感”!

    这么一解读,还真叫人无话可说———也是,现在大家阅读趣味多慧眼独具呀,你穿得好好的,没什么“闪光点”,谁看你呀。要是似露非露———也不能全露,全露大家不如直接去看《色·戒》———那么一点,得,大家一定趋之若鹜。果然,这张汤唯弯腰“做好事”的照片出来后,各家网络媒体纷纷转载,人人垂涎三尺,那摄影记者想不红都难。而老实人汤唯,这次就算是总被有心计的人暗算了,吃了一个哑巴心亏。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是一个教授与他的学生们一起做游戏。做的过程中,教授“一不小心”,手表掉在地上,一个学生见了,跟汤唯一样做好人,俯身下去拾起。这时,教授来了个惊人举动:他抬脚一跨,很舒服地骑在了那名学生背上,顾盼自如。见大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模样,教授微笑着说:“我只想通过这件事告诉大家,人生的诱惑很多,你不弯腰,别人永远不能骑到你上面!”换成汤唯这件事,我们只需要把这教训换成“我只想通过这件事告诉大家,人生的诱惑很多,你不弯腰,别人永远看不到你里面!”

    故事还没完:这个教授在完成了这个因材施教后,又接着说:“要不要再来一次?”同学们都同意,特别是刚才被教授骑在胯下的那位同学,心里暗想一定要找机会挣回来。游戏进行中,教授的鞋带松了,便停下来弯腰系上。那位同学见有机可乘,也一个箭步骑到教授背上。这下同学们都笑了,看教授怎么论说。没想到教授只是伸直腰身,稍微一摇晃,那位学生就被弄了下来。于是教授又有高论发表了,他神情严肃地说:“如果有一天你骑在别人身上,双脚离地,不能立足,那一定要小心!不然随时都会被摔下来!”

    据说,美国巨富洛克菲勒教育小孙子的办法特别有效。他是这么教的:他让小孙子站在高处,而后花言巧语骗他往下跳,自己还作出在下面接他的诱人样子。小孙子经不起诱惑往下跳后,洛老爷却一动不动让他摔个鼻青脸肿痛哭流涕,此时,洛老爷教训他:“孩子,什么事都要靠自己,别人是靠不住的,包括你的爷爷。这样你才能成为伟大的企业家。”

    杜甫诗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既然如此,大家当然就只有多学点“人在江湖漂,尽量少挨刀”的招数了。

    四                 (宋石男,看天下专栏,7月8日出街)

    写《书林清话》的叶德辉,长沙商会总会长,死在农会手上,时间是1927年。他的学问很好,人品却不太对劲。编房中术丛书,乱搞男女关系,为人吝啬,并且依仗28岁中的进士头衔横行乡里。不过他有时也很有趣。作为知名藏书家,他的书架上贴着“老婆不借书不借”的纸条。书中常常夹着春宫画,因为他相信火神是女性,看到春宫图会不好意思,就不来烧书了。他跟我爷爷不是一代人,也没有什么共同处,除了两个地方,一是同为旧文化的嗜好者,一是都死在所谓“改朝换代”之际。

    爷爷死在解放初期的军管会手上,时间是1951年4月1日。关于爷爷的生日,现在已经没有长辈可以说得出来,惟有通过我乃乃是1900年出生推测,爷爷可能是1890…1900之间出生的人,跟郭沫若、胡适、许地山等人同时代。

    从我染上一种叫历史癖的非流行病之后,就一直想做一件看上去似乎有点迂腐的事——重修家谱。家谱不是封建迷信,更不是上流社会的奢侈品,相反,即使不是贵族和世家,每个平凡的人家都有权利修整流传自己的家谱。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血缘关系是最值得珍惜的东西,而家谱不仅能满足你对回忆和好奇的要求,说再玄一点,它更是一部记录你自己灵魂来源与传承的家族史。即使我们的祖上并不出色,也并不妨碍我们对他们的追想、热爱与尊敬。

    失去了家族史的人是不幸的,我也是其中一个。

    爷爷死的那年,我爸爸才7岁,我大伯当时28岁,作为国民党政权的一个粮食局小科长,正在交代问题。我三伯17岁,在读高中,是他将爷爷收殓。但现在已经记不得爷爷葬在何处,也许在如今犍为县某个商业步行街的店铺下面,但我更愿意想象爷爷长眠在某个街心花园下面,或者广场的喷水池下面。

    有年国庆,三伯一家从重庆回五通桥,一起去犍为看看,我跟去,想找一下关于自己祖上的蛛丝马迹。坐了1小时的汽车,看了犍为文庙(很雄大,川南最大的文庙之一,大伯、三伯等人曾在里面读小学),吃了顿豆花饭,雨下起来,一行老小匆忙返回。我什么也没找到,一个字都写不进家谱,很是失望。

    爷爷之死,我听到过三个版本。

    一个是爸爸的说法,转听自大伯,说爷爷在1948年不知识时务地考上“世纪末”的县长培训班,结果当了1年的福乐县(小县,只当现在一个镇那么大)县长,就被清算了。我不能理解,爷爷以前教私塾,几亩薄田,诗书传家,没什么不良记录,也没什么势力,仅仅一年的“失节”,何以就会掉脑袋?

    另一个是三伯说的,当时军管会一头头看上了二嬢,但她拒绝了,远上北京读大学,这个头头恼羞成怒,就把爷爷抓来关了半年,然后杀掉泄愤。做不了女婿,就做刽子手,这也太异质思维了吧?我仍不能理解。

    最后一个是大堂哥说的,转听自他的妈妈,也就是我的大伯娘,说是当时乃乃的弟弟在犍为做生意,得罪了人,爷爷帮他的忙,结果把自己搭进去了,被陷害致死。这个版本也有疑点,阿婆的弟弟并没有送命,为何一个仅仅帮忙的人要被判死刑?大伯娘的话常常有点悬,2003年她过85岁的生日,但是2004年她就过上了93岁的生日,说是其实比大伯大十岁(以前的说法是她比大伯大三岁),怕家里知道,不同意他们的婚事,就天长地久地隐瞒了年纪。

    现在,综合来想,我宁肯相信自己的一个猜测,从老爸的性格和我自己的脾气来看,如果性格也流传有序的话,那么爷爷的脾气一定也古怪、易怒,像颗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可能爆发。他一定得罪过不少人,尤其是小人,因为他疾恶如仇的性格在我老爸身上保留得非常清澈。而在那改朝换代的时间里,小人很容易窜到一个得意的位置,上下其手,大报其仇。

    再不可能回来一个长辈,告诉我爷爷的真正死因。爷爷不是名人也非要人,只是一个还算有学问有性格的旧知识分子。这样的人死去了史书上不会有记载 (我翻检过大量相关地方志和地方文史资料选辑),当时的报刊上也不可能有深度报道,到最后民间再没人记得。

    爷爷没有经过公开审判,就在一个晚上被拉到野外枪毙,时间是1951 年4月1日。那一年,全国类似的执刑还有数十百万。死者的子孙,有的也许和我一样,在苦苦追查自己爷爷的死因,但大多数人,早就失去了探究的热情,他们宁肯兴高采烈地讨论三流明星自杀的新闻,也不会关心自己爷爷为什么无辜或有辜地死去。

    五                  性史有趣资料之六:怎么评价潘金莲(2011…07…24 10:48:28) 转载

    标签: 杂谈

    潘金莲是一个由婚外情导致杀夫的女人,围绕着她总是争议不断。争论的焦点是她的婚外情有没有反封建的意义:“川剧《潘金莲》上演后,从南到北,场场爆满。休息室里议论纷纷,座谈会上争着发言。全国近四十家报刊发表评论,褒贬不一。‘导致杀夫悲剧(注意:潘金莲的不幸与沉沦不是悲剧!)的祸因,并不在于这种婚姻本身,而在于潘金莲本人的内在因素’,这意思就是:潘金莲理应与武大郎白头偕老,只因她生性y荡,方导致家庭的破裂和犯罪。一位同志认为这场家庭悲剧是‘第三者’西门庆造成的。北京的一些剧作家认为,剧的主线通过潘金莲的沉沦与堕落,指明整个封建社会、一套封建礼教使妇女犯罪。上海的评论家胡伟民同志说:‘《潘》剧不仅是对施耐庵的挑战,而且是对整个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封建糟粕的挑战。’《潘》剧的观众正是有鉴于此,才高度评价了《潘》剧的进步作用的。但是,尽管《潘》剧是反对封建婚姻而不是否定一切婚姻,是谴责而不是宣扬y乱,仍然有个别评论家担心它会‘对现在的家庭伦理道德带来冲击’。那么,这种极易受到进步思想冲击的‘家庭伦理道德’属于什么性质,不是很值得怀疑吗?”(刘宾雁:刺向封建幽灵的利剑——评川剧《潘金莲》,《人民日报》1986。07。14)

    战,她成了反对封建礼教的英雄。她既不是坏人,做的也不是坏事。 我认为还是第二种立场最公允,因为第一种立场忽略了潘金莲犯婚外恋错误的制度因素,如果她当初能自由选择结婚对象,她绝不会选武大郎;如果她能自由离婚,她也许不会去搞婚外恋并且杀夫。第三种立场夸大了不同制度中婚姻道德的差异,换言之,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婚外恋都是坏事,不能认为在现代社会婚外恋是坏事,在传统社会中婚外恋因为反传统就成了好事,搞婚外恋就成了挑战传统婚姻制度的反抗,搞婚外恋的人就成了反传统的英雄。     一个女人被强行派给不般配的男人作妻子,于是搞了婚外恋,并且杀了丈夫。这种行为该如何评价呢?应当分几个层次来分析:

    首先,杀人是犯罪,这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都是不允许的,不可以说在现代社会杀人是犯罪,在传统社会杀人就不是犯罪。

    其次,潘金莲的婚外恋从来都是只被痛骂(小说作者的态度),被惩罚(武松杀掉j妇嫂子)的,但是评价潘金莲的婚外恋有三种不同的立场:

    德’属于什么性质,不是很值得怀疑吗?”(刘宾雁:刺向封建幽灵的利剑——评川剧《潘金莲》,《人民日报》1986。07。14) 一个女人被强行派给不般配的男人作妻子,于是搞了婚外恋,并且杀了丈夫。这种行为该如何评价呢?应当分几个层次来分析: 首先,杀人是犯罪,这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都是不允许的,不可以说在现代社会杀人是犯罪,在传统社会杀人就不是犯罪。 其次,潘金莲的婚外恋从来都是只被痛骂(小说作者的态度),被惩罚(武松杀掉j妇嫂子)的,但是评价潘金莲的婚外恋有三种不同的立场: 第一种立场是作者的立场和武松的立场,认为潘金莲是一个坏人,做的是坏事,无可同情之处,只能处死并遗臭万年。 第二种立场是《潘》剧作者的立场和上文作者的立场,认为潘金莲有可同情之处,那就是结婚的不自由和离婚的不自由,不是她人坏,而是制度坏,她虽然做了婚外恋这样的坏事,但是并不会仅仅因为婚外恋就成为坏人。所以她的行为值得同情。 第三种立场是反封建立场,从这个立场出发,潘金莲除了不该杀人之外,她的婚外恋是对封建婚姻关系的挑     第一种立场是作者的立场和武松的立场,认为潘金莲是一个坏人,做的是坏事,无可同情之处,只能处死并遗臭万年。

    第二种立场是《潘》剧作者的立场和上文作者的立场,认为潘金莲有可同情之处,那就是结婚的不自由和离婚的不自由,不是她人坏,而是制度坏,她虽然做了婚外恋这样的坏事,但是并不会仅仅因为婚外恋就成为坏人。所以她的行为值得同情。

    第三种立场是反封建立场,从这个立场出发,潘金莲除了不该杀人之外,她的婚外恋是对封建婚姻关系的挑战,她成了反对封建礼教的英雄。她既不是坏人,做的也不是坏事。

    我认为还是第二种立场最公允,因为第一种立场忽略了潘金莲犯婚外恋错误的制度因素,如果她当初能自由选择结婚对象,她绝不会选武大郎;如果她能自由离婚,她也许不会去搞婚外恋并且杀夫。第三种立场夸大了不同制度中婚姻道德的差异,换言之,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婚外恋都是坏事,不能认为在现代社会婚外恋是坏事,在传统社会中婚外恋因为反传统就成了好事,搞婚外恋就成了挑战传统婚姻制度的反抗,搞婚外恋的人就成了反传统的英雄。

    来源:(http://blog。。。/s/blog_473d53360102dskn) … 性史有趣资料之六:怎么评价潘金莲_李银河_新浪博客

    分享到:

    qq空间

    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

    六                                慈母与荡妇:女性偶像的黄昏

    人类母亲偶像的通常有三种使命:生命的赋予者、对生命的呵护(母爱)以及对人间苦难的拯救。观世音菩萨就是如此,她对华夏民族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佛陀,如同圣母玛利亚超越了耶稣。这位东亚母亲是拯救苦难和鼓励生殖的首席救星,她响应着男权社会发出的最热烈古怪的呼声。有许多证据表明,正是东传的耶稣故事成为远东地区观音形象的母本。这位仁慈的拯救者最初是个身穿白袍的男性,而后才逐渐变性,转型为华夏社会的伟大母亲。

    与此相对的妈祖则是海洋社会的偶像,在她的命名里,包含着“所有妈妈的祖先”或“第一个妈妈”的语义。她居住在自己的庙宇里(有时也在佛寺和道观中安身),并在华语地区受到广泛祭祀。妈祖拥有色彩艳丽的偶像,却拒绝提供独立的僧侣、仪典、经文和教义。这完全符合民间母亲宗教的基本特征:停留在情感和经验的层面,保持着单纯天真的容貌,并且拒绝向过于思辨的神学升华。

    对妈祖大规模崇拜的香火,是由明朝太监郑和所点燃的,而其精神动力则来自他的孤苦童年。郑和早年丧失双亲,为此,他毕生都在寻找母亲的代码,并执意要为其打造最富丽堂皇的神殿。据福建沿海的民间传说称,郑和在建造妈祖庙时曾见到一位乞丐老妪,容貌酷似他的母亲。他为此收养了她,并专门建造了一幢云南风格的木楼“母亲楼”供其居住。该楼直到上世纪30年代才轰然倒塌,被历史的尘土所吞没。这是妈祖的另一个人间影像,她佐证了母亲偶像的非凡意义:只有她才能慰藉受难者的孤寂灵魂。

    观音和妈祖就这样平分了大陆和海洋的地理空间。她们是高贵的呵护者、所有中国男人的母亲和民间关爱的最高代表。这是传统社会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在那些苦难迭起的岁月里,她们坐在香火缭绕的大殿,永恒守望着中国人的芸芸众生。

    但在她们身后,近现代中国并未产生新的母亲偶像。观音和妈祖闭合了新母亲偶像的创造机制。中华民国制造过“总统夫人”的偶像,她在美国国会的演讲一度成为传奇。此后,红色意识形态系统又推出的“国母”和“大姐”等新阶级贵妇群像,指望她们能够成为道德楷模。与此同时,救火女英雄向秀丽、内战女英雄刘胡兰,以及劳动模范郝建秀等等,从更为平凡的角度,汇入了女性偶像的炽热队伍。“文革”之后,在抹除了造反女英雄的记忆之后,新的知识偶像开始涌现,我们可以看到史良、林巧稚和谢希德等人的身影。在一个知识救国的时代,这些“居里夫人的中国姊妹”,为饱受惊吓的民众提供了走向现代化的希望。

    但是,官方宣传谱系并不能把这些文化精英有效地升格为大众母亲偶像。她们的影像稍纵即逝,无法抗拒时间的瓦解力量。只有那些以“祖国”“人民”“故乡”和“黄河”等命名的抽象事物,热烈响应着中国人的恋母情结。但这同样不是真正的母亲偶像,它们只是一些母亲的概念代码,散落在崇拜者的四周,装点着人们的幸福生活。雷锋抄写的“山歌”证实了这种代码的存在。我们听到了一个年轻士兵对母爱的真诚呼告,他在歌唱中不倦地寻求政治孤儿的心灵慰藉。

    我无法在此详尽地回顾中国社会偶像的演变历史。我只想扼要地指出,经过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多次文化变异,它业已完成了母权偶像(如弄权的悍妇吕后、武则天和慈禧)→情欲偶像(西施、赵飞燕、王昭君、貂蝉、杨玉环、陈圆圆同祝英台、七仙女与白娘子等)→贱妇偶像的战略转型。这意味着端庄的母亲偶像,已经退出中国文化的阔大舞台。

    2006年新浪举行的文化偶像评选表明,在所有那些女性中间,除了情欲型偶像,我们没有看到任何母亲偶像的踪迹。但事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