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轻解罗衣 > 第 6 部分

第 6 部分

    快捷c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电视里天天讲水环境治理,可这小河里的水,为什么就是不见清呢?”

    “苏州的蓝天绿水工程已投了10个亿,可古城区的水循环系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改造好的,还有维护的问题,老百姓的自律行为,不是能立竿见影的。”

    “杨教授,古代和现代的苏州,如果让你选择,你更喜欢哪一个呢?”

    “这么说吧,我相信,那些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并不是来苏州观赏玻璃幕墙反s出来的广告箱和霓虹灯,也不是来干将路看川流不息的奔驰宝马帕萨特和波罗。他们来欣赏和游览的,恰恰是那剑池下墓门紧闭的千古之谜,是那午夜梦回的寒山寺钟声,是那网师园净化魂魄的昆曲丝竹,是那小巷深处响起的吴侬软语的卖花声,是那江枫渔火的枫桥……”

    “想不到杨教授还这么富有诗人的情怀。”

    杨教授也很奇怪,和这个女孩在一起,他显然激情澎湃,诗意盎然啊。“这是我的专业,我怎能不关注呢?”杨教授有些掩饰地说。

    “哦,我忘了,你是专门研究城市问题的专家。”

    “什么专家,都快成‘三陪’了。”

    “你是教授、博导,又是院长,怎么会成‘三陪’呢?”

    “来了客人,特别是对申报硕士点、博士点有用的专家领导,得请客应酬,迎来送往,陪喝酒陪旅游陪桑拿,苦不堪言呵。也是劳民伤财,一个学院仅此项消费一年至少一二十万。”

    “你活得真累!”

    “没办法,不这样不行。学院100多号人,要补足岗位津贴的差额,要发奖金,要吸引外面的优秀教师进来,没有学位点就没有竞争力,大家都这样,你不这样与时俱进就会落后被淘汰。”

    “杨教授,原来你也活的这么难啊。”

    “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难处。老百姓有老百姓的难处,市长有市长的难处,总理有总理的难处。这样想想,是否心态会平和一些?”

    “网上都在骂教育部的领导,说教育产业化是‘良为娼’。”

    杨教授叹一口气说:“穷家难当,教育部也有教育部的难处。”

    夜色已渐深沉,他们已走到官太尉河的中段,钟楼的钟声又敲响了,双塔的剪影塑在夜幕中,像两管笔直直地刺向深邃的穹窿,定慧寺的两扇黑漆大门正对着河那边的菜市场,白天的喧闹和嘈杂都消失了,只有河边的花树送来阵阵芳香。夜色中的古城显得宁静和温馨。

    杨教授说:“你看看,让你别送你偏要送,这不又要我把你送回去。”说着,两人掉过头来,又从官太尉河穿过干将路再沿着临顿河走,把叶蓓送回店里,他走时叶蓓再要送他,他说这样送来送去没完没了,你还是别送了,改天我约你去喝茶。

    叶蓓说:“你可要记着,别忘了。”

    杨教授说:“你放心,不会忘的。”

    叶蓓觉得这个晚上过得特别温馨。她不想马上回家去,一人去大光明影城看了一场电影。也不知看的什么,满脑子都是杨教授的影子。

    杨教授日记之二星期五时间过得好快,不知不觉中又到周末了;最近这两年总感觉光y似箭,想想人的一生也就是如此,不知不觉就变成老掉牙的家伙了。我经常感叹岁月的无常,所以我也很珍惜眼前的幸福:事业不说做得怎样伟大,成就不说已达到巅峰,但在业内也算是排在前列的人物。钱挣得不算多,但也将就过得去,有房有车,老婆贤惠能干,女儿活泼可爱。夫妻生活虽然不如别人那般温柔浪漫、激情似火,却也平淡温馨、自得其乐。我常常想:人生如此,夫复何求!但内心深处往往也会涌现一点不满足,终老一生,竟然没有轰轰烈烈地爱过一次,一个男人,事业做得再好,没有一个女人让他刻骨铭心牵肠挂肚地爱着,他的生活,他的一生,能说是完满的吗?

    第十一章 苏唱

    “春船载绮罗”市口很好,在寸土寸金的观前街东头,外装修的主色调是绿,墙壁、玻璃窗、门,等等,绿的深浅浓淡不同,有点波纹荡漾般的起伏,“春船载绮罗”几个字像紫色玛瑙一般镶在了起伏的最上方。美轮美奂的紫色。乌桐站在那,有一种说不出的清凉感觉,喧闹人声和滚滚红尘,好像一下子被过滤了一样。自己搞了这么多年摄影和服装设计,到今天才发现紫色和绿色之间还有这样好的调和。

    乌桐刚走上第三级台阶,墨绿色的玻璃门就自动地开了,随着门,一缕飘渺的香薰植物气息就不紧不慢地缭绕过来,入耳的是昆曲《游园惊梦》中杜丽娘的唱腔:“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入眼的是正对门的墙上一幅“江南水乡”的艺术绣品,两边是配着灯光的玻璃橱窗,里面陈列着浅紫、淡粉、鹅黄、纯白、水绿的真丝旗袍,款式各异,都是考究的手工绣花和手工绲边,独此一件,价格自然亦不菲。天花板是简洁的石膏吊顶,线条细腻的顶角线,配上檀香色的木质地板。墙角放一对葱绿起黄花的布艺矮脚沙发,中间的玻璃茶几上,一盆姿致妖娆的蝴蝶兰开得正盛。

    一位身材袅娜的年轻女子走了过来,淡妆含笑:“欢迎光临,您需要什么?”

    “随便看看。”乌桐一边答应,一边抬腕看了看表。

    “请慢慢欣赏。”

    玻璃门又开了,女子步履轻盈地迎上去,淡绿色的裙装,像一枝春柳拂水,眼睛水灵灵的好妩媚,声音轻柔悦耳,“您好,欢迎光临!”进来几个外地游客,她们看着橱窗里的衣服惊叹:“好美呦!”与着绿裙的店员小姐讨价还价一番,然后悻悻然离开了。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杜丽娘的华美唱腔与艳丽的旗袍互映生辉。

    这时有几个日本人进来,面对橱窗里的服装一脸惊羡,并立即举起数码相机对准橱窗“咔嚓、咔嚓”地拍照,然后用中文夹带着英文向店员小姐询问了尺寸和价格,也是一番讨价还价,要了那款浅紫和鹅黄的旗袍,两个女孩分别去试衣间试了,付了款,店员小姐把衣服替她们包装好,放进标有“春船载绮罗”的绿色纸袋中,日本人很礼貌地一叠声“谢谢”、“再见”,店员小姐也是一脸灿烂地笑着,把她们送出门,热情地说着“欢迎下次光临!”

    店员小姐回过来,见乌桐还在沙发里坐着,就用一次性纸杯给他从饮水机里接了一杯矿泉水,端到他面前,“请喝杯水吧。”

    乌桐说:“进店来不买东西还磨蹭着不走的人,你不讨厌吗?”

    绿裙姑娘说:“怎么会呢?先生您能光临小店,是我们的荣幸。请多提宝贵意见。”绿裙姑娘一边说“对不起”,一边跑上楼去,一会儿拿来两件真丝旗袍,仍然挂到展示橱里。一件是黑丝绒绣红牡丹的,一件是宝蓝缎子绣粉色一枝梅的。虽然色彩艳丽,但艳而不俗,透着一股子雍容华贵。挂好,姑娘退后打量一番,问乌桐:“先生,您觉得好看吗?”

    乌桐说:“好看,我要是个女孩子,忍饥挨饿也要买件穿。”

    姑娘笑了,说:“先生,你真幽默。”

    乌桐说:“我来是想见你们老板,我想和她合作。”

    姑娘笑着说:“我就是,请问先生有何贵干?”

    乌桐掏出名片递过去,“我正在为白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设计服装,我在苏州考察了许多家唐装店,觉得最中意‘春船载绮罗’,希望我们合作成功。”

    与乌桐合作,叶蓓觉得底气有些不足,要恶补昆曲这门课。她来到平江路上的中张家巷的中国昆曲博物馆,以前称全晋会馆,建于清光绪年间,由客居苏州的山西商人集资兴建,是苏州历史上100多所会馆、公所中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叶蓓在中国昆曲博物馆重点看的是戏服陈列室。昆剧演出所用戏衣、盔甲等戏具总称为“江湖行头”。中国昆曲博物馆所展出的“江湖行头”,基本上代表了昆剧的不同角色和行头,以及昆剧服饰的传统特征。昆剧的戏衣样式,基本上以明代服饰为基础,并加以艺术化。昆曲戏衣不分朝代、季节,各剧通用,其来源,有的是明代服饰的制度规定,有的是当时生活的约定成俗,也有的是应舞台表演的需要而艺术创造,这些服装历经数百年,已经和昆剧的表演水r交融,相得益彰。“江湖行头”的展示,设在博物馆中最大的一个展厅内,展厅中央是一个大戏台,两庑则分六组陈列这些戏服,每一组就是一个戏的场景,含有《牡丹亭。游园》、《长生殿。小宴》、《连环记。小宴》、《浣纱记。寄子》等六出著名的折子戏,因为这六出戏中的人物造型可兼顾到昆曲表演中的各个行当,并保留有几件在当今舞台上已经很难见到的传统昆剧的服饰盔帽,所以展示颇为全面。

    安打电话来,约叶蓓晚上去游网师园。

    她不想去,在家里翻着电影《花样年华》的剧照,女主角张曼玉在影片中穿了30多件精制华丽的旗袍,令人赞叹不已,这些旗袍被称为“绝版”。因为旗袍的布料是美术指导张叔平珍藏的,市面上早已绝迹,而旗袍的式样又是上海年逾七十的老师傅破例“出山c刀”。

    下午三点钟左右,安来到“春船载绮罗”。安说,叶蓓,我有好消息告诉你,我们公司刚成交了一笔大买卖,一下赚了3000多万。你说该不该庆祝一下?

    叶蓓说,你们心也太黑了,佣金要人家5%,把那么好的地方卖给浙江人,有没有良心么。

    安说,这是市场经济,公平竞争,人家出的价高,自然被他拍得去了。

    叶蓓说,你还想蒙我么,外面都说,福安拍卖行,成了土地专卖店了,除了拍卖土地和国有资产,你们还做什么呢?这不是明摆着的吗,如果不是背靠大树,你们两个能有这么大本事啊。我劝你还是要适当注意点,别把人家饭碗都抢了,狗急还跳墙哩。

    因为两人从小就是要好的小姐妹,所以安听了并不生气。知道啦。不过,叶蓓我跟你说,这人呐,如果一生做过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买卖,再叫你去做其它的,真是寡淡无味了。现在我才明白,为什么那些房地产公司的老板都说,在中国只要做过房地产的,再让他去做别的就提不起劲来了。

    叶蓓说,这说明房地产赚钱太容易,房地产老板的心太黑。

    安说,我知道你最近运气也不错,与台湾著名服装设计师乌桐合作打造青春版《牡丹亭》的服装,很快,你也会成为大腕的。不过,你如其这样闷坐在家从书本里找设计灵感,还不如去现场感受一下观众的口味,网师园的夜花园是昆曲唱主角呀。

    叶蓓觉得安是她真正的朋友,从小到大,安就像亲姐妹一样关心她。

    两人从高挂着大红灯笼的正门进入网师园,积善堂里正在上演《跳加官》,撷秀楼演的是昆曲看家戏《十五贯》。她们的目标是奔梅花奖得主王芳的《长生殿》来的。沿s鸭廊,过集虚斋,入看松读画轩,转彩霞池,穿d门,便到了传誉海内外的殿春簃小院,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明轩”即仿自其。殿春簃北首小轩前的石板平台,围以低栏,铺上一方红氍毹,“浴罢妆成趋彩仗”的杨贵妃不胜娇羞,使得六宫粉黛“齐立金阶偷眼望”,更使得皇上心旌摇荡,意若情牵。霓裳羽衣舞是贵妃才艺的特别展现。但王芳并没有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花哨动作,武戏演员出身的她,还是那么轻盈地左旋右盘,还是那么小范围地举手投足,还是以并不复杂的左右蹁腿作为舞蹈的收束,但是其眼角眉间所透漏出的春的信息,那种娇羞之美的整体投s,便使得全段舞蹈寓优美于简约当中,从而赋予有限的动作以无穷的意味,舞蹈有尽而娇态无尽。当她每舞到此,观众总要掀起欢呼的波澜。

    叶蓓第一次见到楚地的爷爷,也是在网师园边上的沈德潜故居旁。

    沈德潜是清代诗人,一生追求功名,17次参加科举考试,到67岁终于获得个进士。当了10年官,77岁就回到苏州养老了。沈德潜的诗存世的有2300多首,可谓洋洋大观。这些诗的余韵至今还在这里萦绕。

    小巧的沈德潜故居,如今是昆曲传习所。

    精致的窗棂下,绿绿的植物生长着,袅袅的茶香飘来,七八个老头,个个手里摇着折扇,坐在几张旧红木的八仙桌前,说着抑抑扬扬,缠缠绵绵的吴语。那个北京来的记者,像听评弹一样听得聚精会神,听不懂,却喜欢。

    楚风手里摇着一把白纸扇,穿一套中式纯棉质地的衣服,面色红润,眼睛清亮亮的满是慈祥,一头华发,白的那么纯粹,那么高贵,那么优雅。

    记者问:“楚老,听说您出身名门,何不拿一把唐伯虎的扇子来把玩呢?”

    楚风答:“我们家藏品丰富,但是使用白扇子是我们家的传统。”

    “为什么?”

    “很简单,正是因为看得太多了,所以好的舍不得拿,坏的拿不出手。难道世界上有不好不坏的吗?”顿了顿,老头子接着说:“其实不仅是扇子,我们家也不把字画挂出来,墙上总是干净的。为什么呢?一样的道理,好的舍不得挂,坏的挂出来怕丢人啊!”

    130年前,楚家先祖厌恶了官场的勾心斗角而产生退隐之心,于是叮嘱儿子在老家苏州建造园林以安度晚年,取名“宜园”。参与宜园设计的是当时一群有名的画家,他们把东方人伦之美转化成了眼前的山水石舫,成了苏州园林中的一个经典。

    楚家还有一座江南著名的藏书楼。据说,南京的江苏省博物馆有“苏州楚氏藏书专室”,其中宋版书、名家手稿,价值连城。

    楚家的藏画,解放后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600多件,支撑起了一个那样有名的博物馆。人们说:“上海博物馆的半壁江山是苏州楚家的藏品。”

    1966年,“文革”刚开始,楚风预感到了“不祥”,主动请求苏州博物馆来抄家,他亲自清点,让人从家中运走了七卡车的书籍、字画。这些珍品有少部分被造反派窃取,后来流落到民间。传说上世纪80年代初期,有收旧报纸的从一户人家收到了北宋名画《烟江叠嶂图》,那幅曾是楚家的传家之宝就那么随随便便地被放在一只旧碗橱顶上。

    北京来的记者穷追不舍,从家世问到离休后的爱好,楚风说一生最爱是昆曲,前年女儿接他和老伴去北京,呆了一个星期他就吵着闹着要回来,京城虽好,但没有一帮热爱昆曲的老友,那日子过的跟关禁闭差不多。

    记者问了许多,有点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职业病,用褒义词或许可称为敬业精神。

    楚风也是有问必答,诲人不倦,包括一些很专业的东西,讲的很细很到位。估计那记者从此也成了半个昆曲专家。

    楚风告诉他,昆曲传习所1921年秋创办于苏州,学生绝大多数是城市贫民子弟,年龄从9岁到15岁,规定学习3年,帮演2年,5年满师。先后入所学习的学生约60多人。这些学生学习一年后开始取艺名,在姓名中间嵌一个“传”字,表达创办者志在“传承”昆曲艺术。而学生姓名的最后一个字区分行当:小生以“玉”旁,老生、外、末、净以“金”旁,副、丑以“水”旁,旦以“草”头。这批学员中的周传瑛、王传淞主演的昆曲《十五贯》曾轰动一时。现在的演员,是“传”字辈的传人,以及传人的传人,“承”字辈、“弘”字辈和“扬”字辈,联起来就是“传承弘扬”江南昆曲。1981年政府为表示支持,把属于文物保护单位的沈德潜故居作为昆曲传习所的活动场所。这距传习所的初创已经过去了60年。传习所恢复20多年来,广邀天下同道,成功举办了11期名家学习班,为昆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记者又问:“既然出生于名门望族,怎么会从事戏剧工作呢?以前,上流社会的人是看不起戏子的呵。”

    楚风沉思片刻说:“时代的变迁造就的。如果不是遇上大动荡的时代,戏剧,不论我多么喜欢,都不会成为自己的事业。早年求学,因为家庭的熏陶,上的是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因为一次次的变乱,没有希望在创作上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指望,而是研习实用美术,兼修图案、广告设计,准备饿饭的时候,能靠一技之长养活自己。”

    “据说,解放后你成了苏州第一任文化局长,当时有个昆曲名旦叫甄娘的追求你,有这回事吗?”

    楚风收拢了白纸扇,用扇子轻轻敲着自己的脑袋,好像在回忆那久远年代所发生的事情。

    新上任的文化局长楚风来到帘影西街,走进了那幢绘有春宫图的小楼。

    刁蛮的甄娘端坐太师椅上,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

    楚风当时搞戏剧改革的热情很高,让演员唱新的东西,让老百姓能看到表现新中国热气腾腾的新生活的戏曲,为此,他表现出求贤若渴的大家风范。

    甄娘却讥笑他,唱戏分什么新社会旧社会?国民党要看戏,共产党也要看戏。你没听人讲过,打仗时棺材店老板发横财,太平日子唱戏的中头彩,大家吃饱了饭,不逃荒,不躲债,只有看看戏听听书啊。

    楚风很严肃地纠正她,国民党和共产党怎么会一样?你是真糊涂还是装糊涂?这种话以后不好乱讲的。你过去唱戏,唱死也是戏班子里的一棵摇钱树,现在唱戏是为人民服务。

    局长耶,你扮上蛮像那个侯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