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1 部分

在新华内参上,对解决问题更有帮助。

    张恪当初派出三批人手到章州暗访,就是想收集第一手材料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中央高层,尽最大的可能来影响这次的稀土及稀有金属产业政策不至于拐到歪路上去。

    所有的正式途径里,通过新华内参上达天听,无疑是最佳的途径:蔡云飞、崔郁恒他们急着找简志康,那肯定也不想轻易放过章州。

    简志康站在河堤上的远处捂着鼻子在欣赏这暮色下的饮马河,张恪与翟丹青大步走过来,跟他说道:“新华社副社长蔡云飞想见你,多半为了章州私矿违禁的事情,我安排车送你过去?”

    简志康与朱小军是同学,毕业后进入新华社东海分社工作。与朱小军一起将香雪海合资案的材料越级捅到省里,那次事情之后,朱小军给踢出省经贸委,简志康则不再是新华社的记者。倒是这几年时间以来,进入建邺晨报社之后的简志康时常能采访锦湖的独家新闻,已经是东海颇具名气的财经记者。张恪平日不接触新闻媒体的记者,但是简志康例外,锦湖许多需要向媒体披露的消息,也是首先会想到简志康。

    安排的车辆开到河堤这边来接简志康去医院见蔡云飞、崔国恒等人,看着轿车离开,翟丹青又转身看着暮色下浑浊的河水,近岸处有死鱼翻着白色的肚皮飘在水面上。从晨曦纸业分散在河边的排污口下游,鱼虾能存活还真就是奇迹了,大量含烧碱的工业污水浸蚀到两岸的土地与地下水,致使两岸形成大片的盐碱地。

    “启动跟晨曦纸业的谈判。你不会希望这里当成主要谈判地点吧?”翟丹青突然想到一个问题问张恪。

    不管阻力有多大。不管最后的收购能不能成功。与江南省政府以及晨曦纸业的谈判还是会启动。不然就真的将梁伟法这个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当摆饰了。

    “晨曦纸业那么大的厂区。管理楼建在离河岸最远的的方;省里的领导。多半没有亲自感受到晨曦纸业的污染有多重。只是让他们呼吸一下这里空气。还没有要他们喝这里水、从这的里长出来的米。难道会很难为他们吗?”张恪侧着头问翟丹青。

    翟丹青抿着嘴唇。说道:“对于那些唱高调说为了经济发展大局可以牺牲其他一切利益的家伙来说。将他们从这里丢下来。他们大概就会改口了。不过话说回来。我们没有必要站在这里呼吸这空气。”

    “加强一下决心也好。”许鸿伯在暮色下笑了起来。

    谭天没想到这几年来的困境会在今天遇到转机。他没有简单到头脑发热就失去思考的能力。这时候沁园正在安排晚上的酒席。谭天借口去督促一下暂时离开。他走下河堤时。回头看了一眼。暮色下河堤上的众人多少有些突兀。谭天掏出手机给省政府里的朋友打电话:“世纪锦湖与新光纸业是不是有什么联系?”

    “今天这里可真是热闹了,小道消息漫天飞,世纪锦湖跟新光纸业具体有什么关系,我不是大清楚,但有关系是肯定的。你莫非以为你那破店有了转机?等着吧,热闹归热闹,事情没那么容易,几个大老板都没有表态呢。不表态就是意味着沉默,你可不要将这沉默当成默认啊……”

    谭天不想听朋友罗嗦,胡扯了几句就挂了电话。他虽然还不知道张恪具体的身份,这时候多半能猜到些东西。独力推动收购案的省委副书记梁伟法中午出现在这里跟这些人会面,现在,盛鑫集团的大老板叶建斌以董事的身份代表世纪锦湖又提出接手沁园。世纪锦湖又与此时收购案的新光纸业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连。谭天当然能猜到些东西。

    谭天眼下面临多种选择,就是咬着牙坚持下去,等待最大的转机。当然收购案遇到的阻力会难以想象,就算晨曦纸业给新光收购,新光也未必会彻底解决饮马河的污染问题——这种破事很多,说不定为了多赚些利润,对饮马河会变本加厉的排放污水,那将沁园以合适的价位全盘脱手便是最稳妥的选择。三年前在沁园投下自己人生最大的一笔赌注,谭天就将所有心血都投了进来,全盘脱手多少有些不甘心。特别是归还银行贷款之后,手里不会剩下多少钱,还要再重新选择人生的新起点。

    谭天略检查过晚上的菜肴,就又跑回河堤通知张恪、叶建斌他们用餐,远远听见叶建斌跟张恪、许鸿伯在说“国内高端军事领域在微电子这一块的基础很薄弱,现在就连出口巴基斯坦的导弹系统在出口前都要整套的换上欧美的电子系统……”之类的话,看到谭天走近,就收住口。

    谭天还以为他们在高谈阔论当前的军事,没有想到别处去,说道:“酒席都准备好了,刚才多有唐突,晚上这席酒算是给我表达歉意的机会……”

    大家都跟着下了河堤回到沁园的小宴会厅里,在门窗紧闭的室内,呼吸上感觉要顺畅些。除了谭天之外,都是内部人员——昆腾在线新闻部门的记者也不能算外人,酒席没有常见的热闹喧嚣。

    酒席后,叶建斌找张恪、许鸿伯谈刚才在河堤上没有谈完的话题:“国内又有哪家像锦湖这么大的手笔在微电子基础研究领域进行如此规模的投资?特别是从国外吸引大批量的高级人才回来,即使国家有心引导海外留学人士返回国内,但是体系内现有的人才制度限制了引进的规模与引进人才的整次层次,我看总装备部的崔文毅中将未必对锦湖一点都不关心。要是不信,我们现在就打电话给小桐他爸,看军方是不是对锦湖有特别的关注?之所以没有明确的表态,我看各方面还是在等中晶微芯的项目建成……”

    “是福是祸?”张恪问许鸿伯。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利弊权衡而已,”许鸿伯说道,“人家不急着感恩戴德也是有考虑的,也怕我们这边爬竿子上啊。流水未必有情,落花却是有意,对他们来说,引进民营企业参与到军事研究领域,突破的步伐可不比收购晨曦纸业来得小。”

    张恪上午已经在医院自报家门了,难不成崔文毅到现在都没有跟在金山的家人联系过?再说新华社副社长蔡云飞也不应该是个迟钝的主,他们才不信新华社副社长级别的人物没有资格接触到锦湖的核心资料。

    任何事情在水落石出之前都会显得扑朔迷离,张恪心里也没有什么急躁,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下去。

    简志康抽了空隙打电话过来汇报蔡云飞找他过去的缘由,不仅蔡云飞以新华社江南分社的负责人在场,还将梁伟法以及省纪委、省公安厅的负责人都请到场。蔡云飞是下决心要将章州的盖子揭开来,才将梁伟法及江南省相关部门负责人请过去一起听简志康、崔郁恒他们汇报章州私矿现状的第一手材料,而且明确表示会以最快的速度以高级别的内参形式转交到有关中央领导的手里。

    蔡云飞如此强硬的姿态表明他无法容忍地方上和稀泥的拿些小鱼小虾当替罪羊敷衍了事,梁伟法借机要求省公安厅连夜加强对三名涉嫌非法拘禁的嫌疑犯的审讯。小鱼小虾往往最佳的突破口,只要将火烧到被建邺警方关押的唐英培、唐英育兄弟两人身上,就可以迅速的将此案深挖下去。

    “可能崔文毅将军也有在关注国内稀土资源的现状。”张恪不清楚崔文毅是从何时开始关注国内稀土资源现状,从今天的情况来看,可能仅仅是崔文毅不方便直接站出来表态,蔡云飞的强硬姿态背后必有权衡,不会仅仅是想给崔郁恒在内的三名新华社记者讨公道。

    第九篇 战略格局 第八百二十七章 所谓真相

    崔郁恒在章州给扣押时,被殴打致鼻梁骨与左颊有轻微骨裂,身上的淤伤倒不要紧,经过处理,虽然还要住院观察,倒没有什么特别不便的影响,也不影响他在医院里将材料整理出来。

    他们给扣押时,大量暗访到的第一手材料都给毁掉,不想重回章州采访,只能从建邺晨报借用他们暗访得到的材料。

    崔郁恒还以为他们三名新华社的记者在章州的采访已经够细致了,看到简志康提供的材料,才知道建邺晨报为此做了更多的准备,基本将章州的区上百家私盗矿点都清查出来,将盗采到流向国内外市场的黑色渠道也有摸底,甚至对章州全境因无序盗采稀土矿而导致的生态污染状况,也有详细的调查,包括生态污染致使当的新生儿神经性缺陷的比率高过全国平均水平十倍的数据也有详细的描述。

    崔郁恒很难想象手里的这份材料是建邺晨报两名记者在半个月的时间里调查出来的,要不是材料里很多内容都跟崔郁恒他们的调查相符,都要怀疑他们是不是在造假。令崔郁恒奇怪的,蔡云飞副社长以及代表江南省委、省政府的梁伟法对这份材料的真实性都没有提出质疑。

    梁伟法也就罢了,蔡云飞可以当了好几十年的记者,应该知道两名记者的调查能力十分有限,能揭开冰山的一角已经算不错了,怎么可能会如此详实而准确呢?

    蔡云飞夜里落榻省政府招待宾馆,明天赶早还要回北京;崔郁恒他们住的病房与其说病房还不如说休养别墅,崔郁曼跟她妈及她嫂子还有另一名记者的妻子也都住在里面。

    崔郁恒与一名伤势较轻的记者借了分社的笔记本电脑写材料,崔郁曼跟她妈以及她嫂子虽然有些忧心,却还要商量何时正式向张恪以及建邺晨报的两名记者道谢合适:“昨天夜里,都是爸爸亲自跟我这个学生通电话商量帮忙的事情,要道谢的话,爸他人是不是也要抽出时间来露一下面?”

    “说起你的学生,有些事我正好要问你。”崔郁恒出现在门口,轻轻敲了敲开着的房门,示意他妹妹出来说话。

    她妈在一旁不高兴的抱怨着:“有什么事情要避开我跟小琴,小曼当年在海州出了那么大的事,你们两兄妹竟然瞒到事情过去小半年才告诉家里,真不清楚你们两兄妹心里在想什么。你们不会还有什么事情想要瞒着我?”

    “那还不是怕你跟爸爸担心?”崔郁曼想起当年事就心有余悸。不过跟家里说起来又轻描淡写了一番,毕竟当初是她自己坚持要回海州当中学教师的,她也怕家里以此为借口从此约束她的自由。

    “还提当年的事情做什么?”崔郁恒头疼的皱着眉头,当时他一起跟小曼瞒着家里,事情暴露后给骂得狗血喷头。他鼻梁那段脸裹着一圈纱布,无奈的表情看不出来,只得站在房门口问小曼,“那个叫张恪的还是大一的学生吧,他怎么会知道建邺晨报派记者到章州采访的?我发现他们在采访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到章州暗访的危险性,采访的消息不应该随随便便就外泄的。”

    仔细推敲下来。疑点很多。最大的疑点就是蔡云飞以及江南省的方当局竟然对这些疑点视而不见。崔郁恒就想来找妹妹多了解一些情况。他可不习惯将疑问藏在肚子里。

    “我也说不好。感觉上很乱。”崔郁曼想要从接触不多的印象将张恪给她的感觉完整的描述出来很难。“你也清楚一中的那四名学生。杜飞跟张恪是很特殊的两个人。杜飞刚进大学就创办公司了。张恪这个学生给人的感觉更特殊一些。你都不知道我们夜里是坐什么车过来的。就是上次在北京车展中你指给我看的那款最昂贵的奔驰车。还有他联系建邺晨报派往章州的记者可没有通过其他人转达。而是直接通的电话。凌晨你们给救出来时。他好像是跟梁省长通过电话……我感觉爸他似乎知道些什么。他总是拿国家机密当借口。什么都不跟我说。这里面又能有什么国家机密?你有什么疑问。还不如直接给爸打电话。”

    崔郁恒想想也是。回临时工作室给他爸崔文毅通电话了。

    老伴跑到金山看郁恒去了。崔文毅无法随便就离开北京。深夜还坐在书房里。办公桌放着一叠资料。接到郁恒的电话。忍不住要埋怨:“工作的事情可以缓一缓。你这不是给你妈心里添堵吗?”

    “妈能理解我。再说这时候将材料抓紧整理出来。也是要为了自己讨回个公道啊。”崔郁恒在电话里笑着说。只是唇角裂了。抹着药水。笑的时候会有刺痛。“小曼说你手里可能已经有她那个学生的资料。我很好奇。能不能跟我透个底?”

    “……”崔文毅的目光落在眼前的那份档案材料上。将电话筒夹在肩颈间。将材料从档案袋里抽出来。材料最上面的一页赫然贴着张恪的照片。他稍沉吟一会儿。才说道。“天赋这东西。还真是很难估量。小曼的这个学生可以说是一个异数。你之前不是跟我辩论说中国的土壤成长不出比尔·盖茨、成长不出孙正义……”

    锦湖在建邺启动橡树园计划,利用金暴风暴摧残东亚经济之际,大规模的引进华裔科学家及高级技术人员返回国内加入到橡树园计划中来,崔文毅从那里就开始关注这家近年来崛起于海州的民营企业。随后锦湖通过越秀控股联合马来西亚的郭氏云源集团、新加坡国家投资管理局从台积电迂回请到以柳志成为首的大批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到建邺启动中晶微芯的项目,崔文毅甚至还亲自过问过中晶微芯项目评估的情况,并在最终决策时给予了肯定的意见。昨天夜里通电话时,崔文毅就清楚张恪的身份,才如此信任的听从他的意见对郁恒以及其他两名新华社记者实施抢救方案。

    “呃、呃、呃……”崔郁恒在电话里最多发出的就是这个感叹音,很难将上午站在病床前的青年跟锦湖的缔造者等同起来,这样的事实也难令人消化了,倒是符合小曼对某些细节的困惑。梁伟法与江南省地方当局的态度自然也不难理解了,崔郁恒今天也从新华社江南分社的同事那里得知锦湖收购晨曦纸业的计划,那就意味着锦湖与梁伟法一直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但是锦湖那些热切的介入章州有什么意图?所谓建邺晨报社的记者多半也是受锦湖的指派才到章州进行调查,而且调查的规模绝对不至两名记者。

    崔郁恒他们只接触到马海龙与简志康,晚上还只是简志康一人前来;不过崔文毅通过昨夜一起行动的武警很清楚的知道锦湖往章州派出大批的人手暗中进行调查。崔文毅不难想象郁恒知道详情之后会有怎样的惊诧表情,只是在电话里说道:“蔡云飞刚刚跟我通过电话,告诉我锦湖借建邺晨报社的名义非常详细的调查了章州稀土矿资源的现状,你从你的立场帮我分析分析看,他们是出于怎样的目的?”

    “我手里又没有详细的材料可供分析,哪里知道他们有什么意图?”崔郁恒一时还真搞不懂锦湖派人到章州有什么目的,俄尔又想到一个关键性问题,“按照你这么说,三年前小曼刚到海州时,锦湖已经有些规模了吧?张恪那时候可不单纯是学校里一名纨绔学生……”

    “他这时候还不是在拿学生身份做掩护?”崔文毅微微一叹,“之前也有人怕他太高调,也有人不喜欢跟他正面接触,毕竟他的经历似乎已经不能以学生创业奇迹的噱头来形容,也不适合让公众知道锦湖幕后的故事。”

    “大公无私的崇高意图从来都是令人费解的,”张恪并没有在晚饭后并没有匆忙离开金山回建邺去,决定在沁园留宿一夜,这一夜也是与许鸿伯、叶建斌秉烛夜谈,“稀土以及其他国内工业储量占垄断地位的稀有金属资源的地位,应该得到更认真、更严格的重视,应该做为大国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作为与海外资源控制者制衡的经济利器来对待。但是话又说回来,即使中央重新以更谨慎的态度审视稀土产业政策的调整,也只能通过多家公司来实现背后的战略意图。或许中央更多的会希望由国有企业能控制这一战略资源,但是也不会完全对民营资本关上大门,这也是民营资本能参与国家战略的不多途径之一。如何去参与,还要看中央这次对稀土产业政策的调整,不过翟丹青根据已有的产业政策初步列了一个方案,包括如何在国内外注册一系列的贸易公司,很有参考价值的,你们可以先看看。”

    第九篇 战略格局 第八百二十八章 在外不在内

    叶建斌拿起翟丹青所拟的方案认真看起来,什么地方有疑问,可以直接问翟丹青,边看还边感慨:“这小子哪这么好命能找你给他当助手,既养眼又能干?”

    “就算我愿意给你当助手,也要丁姐批准才行,我可不想整天给丁姐当贼防着。”翟丹青倒是不留情的直接戳到叶建斌的痛处。

    看着叶建斌脸上无奈的苦笑,张恪轻笑起来,说道:“看到没有,这样的助手在身边未必是件幸事。”又想到叶建斌说的“既养眼又能干”这话好像有歧义,忍不住笑了起来。

    翟丹青横了张恪一眼,恰看到与张恪站在窗台边聊天的许鸿伯看过来,心虚的转过头去继续跟叶建斌解释方案的细节,也怕许鸿伯那能将人搜肠刮肚的目光太犀利。

    看到这一幕,许鸿伯微微叹息,倒也不会说什么。他对具体的商业运作不感兴趣,锦湖在这方面能找到足够的专业人才来根据法律条文设计合适的商业路线,他更多协助张恪考虑的是在法律条文背后的因素。

    虽说有翟丹青在旁边解释,将方案粗略的看完,叶建斌揉着太阳x站起来都觉得有些头疼。

    “要下了很大的工夫啊……”叶建斌揉着脑袋走到窗前,夜里从饮马河传来的气味没有减轻分毫,让他感觉更加的头昏脑胀。

    张恪笑着说道:“国内的市场虽然足够庞大,但是中央政府不会纵容锦湖依赖国内的市场成长为不受控制的庞然大物,锦湖仅仅立足于国内的市场,在产业政策面上受到的钳制会越来越多,或许有一天,他们会依赖锦湖,但是他们永远都不会放弃控制锦湖的努力……”

    “这是由国内现阶段的体制所决定的,”许鸿伯轻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