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崇祯十七年秋 > 第1267章 巡视苏松下

第1267章 巡视苏松下


    “你们的生产,现在最大的困难在哪里?”王彦在转了一圈之后,开口问道。

    “回禀监国,主要是缫丝和织机的速度跟不上。”沈元胜回道。

    王彦原本以为是蚕茧跟不上,毕竟方才看见桑田里,劳力似乎有些不足,却不想居然是缫丝和织机跟不上。

    王彦沉吟了一下,“孤方才看了一遍,觉得你这个缫丝是不是可以和纺织、染布分开啊。你的蚕蛹不是从浙江收购买么,为何不将缫丝作坊开在浙江,那里石炭和木炭的价格也便宜一些,你抽好生丝再运过来,总比运蚕蛹要方便些。”

    江南地区开发已久,又是平原,木炭和石炭的价格确实要高很多。

    王彦顿了顿,继续说道:“还有你将缫丝分离出去,这里至少能多一半的空间,再放五百架织机都没有问题。”

    沈元胜笑着行礼道:“监国英明,小民也确实有这个打算。”

    王彦微微颔首,便从晾晒的各种布匹之间往外走,不久便出了作坊,他停下步子又说道:“在缫丝机和织机上,你们也想办法改进一下织机,不要墨守成规。另外,雇工不能这样没日没夜的做事,需要有休息的时间。你要记住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不能丢了咱们的礼义仁智信!”

    想要解决的缫丝和织机的两个环节的问题,除了扩大规模之外,就只有寻求技术的突破。毕竟扩大规模,成本也会提高,只有技术进步,才能从本质上提高生产的能力。

    不过,这技术进步,却不是说来就能来的,所以还是先扩大规模,但是商人逐利的特性,必然会让他们想法减少成本,技术迟早会突破。

    “小民谨记监国千岁的教诲!”沈元胜拜道。

    在作坊巡视一遍后,已经到了中午,王彦才在薛宗周的等人的陪同下,沉船进入苏州。

    苏州城的水道极为发达,河岸两旁屋宅林立,有各种店铺、酒楼,不时有评弹声和昆腔传出,生气十足,却又没有城外的忙碌和快节奏。

    到了知府衙门之后,众人先用了些吃食,然便找了一间大堂,一边喝茶,一边商谈。

    王彦首先开口道:“今日看了一圈,眼界大开。完淳所说,鼓励放足之事,孤看可行。就说那缫丝和纺织都是细活,用女工确实要比男工更有效益。”

    “监国,话虽这么说,但是缠足之风,由来已久,怕是一时间无法改变风气。”堵胤锡皱了下眉头道。

    王彦点点,“这点孤知道,所以要官府引导。孤也不是命令禁止,官宦人家想缠,就缠便是,但是普通人家却完全没有这个必要,缠足之后,许多活计都不能做,连走路都不快,实在没有必要跟风,再者孤王着实不知,那三寸金莲有什么美的。”

    这堂内的官员,许多都有小脚的夫人,听王彦这么一说不禁老脸一红。

    王彦见没人说话,随即拍板道:“那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下来,礼部多做些引导,孤也会下教旨劝说百姓放足,慢慢改了这风气。”

    说完此事,王彦又说道:“自开海以来,我朝获得了大量的白银,也从南洋等地获取了许多物资,但同时与我朝贸易的商人,也获利颇丰,而正是因为有大利可图,海外各国才争相与我朝贸易。”

    当初为了与明朝贸易,宁波甚至发生了争贡之役,无论是日本还是西夷各国,只要能拿到明朝的东西,拉回去便是稳住不赔,甚至有几倍的利益,他们这个钱为免赚的太轻松。

    王彦顿了下,开口说道:“前不久,五德号的大掌柜,与孤商议了一事,说诸国来我朝贸易,有用银两,有用银币、金币,而我朝一律按着斤两来算,实在不划算。陈永华建议,今后各国来我朝贸易,金银之物,因该一律兑换成我朝价值一两的银币,进行贸易,国内的也要逐渐使用银币和银票,禁止直接使用银两交易。”

    五德号所图甚大,在获得了国内商业的结算权之后,还不太满意,将目光又投向了海外贸易,要求各国也用五德号铸的钱来结算。

    明朝铸的银币含银七成,如果以何种方式结算掌握在明朝手中,那明朝的钱就能成为世界贸易的通用货币,光是用兑换比率就能大赚一笔。

    众人不是专业人士,对这个到不是太懂,不过接手户部的陈友龙,却大概明白王彦的意思,点头道:“臣赞同……”

    他正说话间,陆士逵却忽然拿着一份奏折进来,行礼道:“启禀监国,北京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