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锦衣夜行(精校版) > 第 113 部分

第 113 部分

高炽勃然大怒,霍地立起身道:“来人,把他绑起来,押进大牢!”

    一旁站立的一个武将眼看着发生在眼前的一切,眼珠转了转,一丝狡狯的光彩攸地一闪而没。

    这人乍一看是个武将,仔细看,皮甲下边罩着的却是一件靛蓝色的太监袍。

    燕王府中几个管事大太监,郑和、李兴、侯显、狗儿、王安,大概是北方武风兴盛的缘故吧,他们都有一身好武艺,这黄俨也是其中一个,世子都亲自守城了,他自然也要随侍左右。

    前两天因为南军攻城猛烈,黄俨畏战不敢近前,被督战的朱高炽发现,以军法重重责打了一顿,黄俨怀恨在心,此时看到朝廷派人来招揽世子,登时计上心来,到了夜晚,黄俨便悄悄唤过一个心腹小太监,如此这般吩咐一番,然后把他悄悄缀下城去。

    南军也怕城中燕军夜晚袭营,所以驻营之地距北平城有二十里地,城下并无敌军,那小太监下了城,便撒腿奔去,投进了茫茫夜色当中。

    再说朱高炽,押了那朝廷的使者去见母亲。

    徐妃也未把这事放在心上,朱允炆的亲笔信被她看也不看地丢到一边,便与儿子议起燕王即将回师,今冬数十万大军的冬衣和粮草问题。

    第二天上午道衍和尚募集了一笔金银财物,到燕王府来交给王妃,徐王妃想起昨日之事,顺口说给道衍,道衍不禁失笑道:“皇上真是技穷了,竟然想让世子背叛殿下,且不说那周王之子受他怂恿告父,落得个甚么下场,就以世子之仁孝……。”

    说到这里,他的脸色突然变了。

    徐妃何等机敏,立即察觉不妥,忙问道:“大师,有何不妥?”

    道衍缓缓地道:“贫僧担心,皇上招降是假,离间是真。”

    徐妃一怔,说道:“离间?高炽和殿下乃是父子,以一封书信便能……。”

    说到这里,她的脸色也变得难看起来,周王次子何尝不是亲生骨r?而且也是嫡子。自古以来,为了权力骨r相残的事儿还少么,燕王如今领兵在外,如果北平有失,立即就会失去根基,消息传开,顷刻之间他的大军就得散去十之七八,没有粮草、没有根基,覆亡也不过是刹那间事,如果燕王听到这个消息,他会不担心么?

    徐妃霍地立起,粉面失色道:“哎呀,是我大意了,大师,如今怎么办才好?”

    道衍问道:“皇上那封书信,可曾拆开看了?”

    徐妃道:“没有,高炽根本不屑一顾,我也不曾放在心上。”

    她匆匆走过去,在桌上翻了翻,找出了那封未曾开启的书信递给道衍,道衍松了口气,说道:“如此还好,马上派人携此书信,再带上那个朝廷的使节去见殿下,一切听凭殿下处置,如此,方可消去殿下疑虑。否则,殿下纵不中计,难免疑心世子曾经犹豫,日后对世子大大不利!”

    徐妃也知事态严重,急忙叫人提了那押在大牢的使者,叫来几名亲信的家将,殷殷嘱咐一番。朱高炽从城头回来,听母亲说明其中厉害,也不由惊出一身冷汗,待到当晚夜半时分,朱高炽便打开城门,放这几名家将出城,快马去寻燕王了。

    黄俨派去的小太监一俟脱离北平范围,立即使钱买了匹马,昼夜兼程赶到燕王驻营之地,燕王听到小太监禀报皇上派密使诱降世子,不禁有些犹疑,他实不愿相信儿子会出卖自己,那是自己的亲生骨r啊,可是事关重大,一旦属实那就是万劫不复的结局。

    思来想去放心不下,燕王便把二儿子朱高煦唤来,问他在京时候,世子与皇上可有往来。朱高煦先是有些莫名其妙,及至父亲取出黄俨的密信,他才明白其中经过,一丝贪欲不禁油然而生。

    他自问为了父亲出生入死,功劳极大,可他不是长子,不管是这燕王之位,还是一旦父亲坐了江山的皇位,都没有他的份儿,朱高煦平时想起,也曾大感不忿不平。大哥既胖且虚,也许不得长寿,可他已经有了儿子,有这嫡子长孙在,王位或皇位,依旧不会属于自己,如果能……。

    一丝恶念在他的心头徘徊,忽而想起大哥一向仁厚,对他和老三都极为亲近,从小儿他们两个闯了什么闯事,大哥都极力包容,护着他们,如今自己一言便可定大哥生死,不禁又有些不忍起来。

    朱棣见他脸色y睛不定的,不禁喝道:“为父问你话呢,为何彷徨不答?”

    “啊!”

    朱高煦吃了一惊,那权利之心终究战胜了骨r亲情,他横下心来,跪地说道:“父王,人…犹豫不决,是不想言及大哥是非,那毕竟是孩儿的亲大哥呀,可……,可是事关父王和十数万大军的安危,儿子又不敢隐瞒,所以……。”

    朱棣目光一厉,沉声道:“只管讲来,为父自有分寸!”

    “是!”

    朱高煦做出一副百般不愿的样子,勉强说道:“儿臣三兄弟到京师时,皇上设盛宴款待,对大哥极尽优容。以后……,以后也时常召大哥入宫叙话。大哥博学多才,精通琴棋书画,不似孩儿这般一介武夫,所以甚受皇上爱护,皇上身边的近臣,如怀庆驸马等一众皇亲国戚,也常与大哥一起饮宴吃请,皇上与大哥……,的确……,的确是非常亲近的……。”

    朱棣听到这里,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朱高煦赶紧又道:“不过,孩儿相信,大哥是绝不会受皇上蒙蔽的,黄俨送的口信儿不也只说皇上派人招降,被大哥带人带信扣下了么,可并没说大哥答应投降。”

    朱棣惊疑不定,心中只想:“如果儿子真的受了皇上蛊惑,投靠朝廷……。”

    他不敢再想下去了,虽说北平有爱妃徐氏,还有道衍大师在,但是高炽是名正言顺的世子,一直执掌着北平的军政大权。这几年自己领兵在外,北平军政法司所有的一切,都是大儿子一手掌握,如果他要反,王妃和道衍大师是制止不了他的,不要说他献出整座北平城,只要他打开一道城门,放南军进城,那就大势去矣。

    朱棣思来想去,终不敢把全家人性命和十余万大军的前程都放在他对长子的信任上,他沉着脸色对朱高煦道:“高煦,你立即以催缴钱粮的名义率轻骑返京,对朝廷招降之事只作不知,见了你大哥之后,马上动手把他抓起来,再持俺的手令控制全城,等俺回去再作道理。如果你大哥胆敢反抗,那就……,

    朱棣咬了咬牙,目中厉色闪烁,右掌白下狠狠一劈,从牙缝里挤出一个字:“杀!”

    “孩儿遵命!”

    朱高煦连忙答应,心头不由自主地急跳起来,虽然父亲吩咐,如果大哥不肯遵令才可杀他,可是到时候到底是个什么局面,还不是自己说了算。就算事后被父亲察觉什么,他还能杀了自己为大哥报仇不成?何况兄弟三个里面,父亲本来就最喜欢自己呀

    朱高煦一面急急地转着念头,一面站起身来往外走,恰在此时,朱能引着几个燕王府的家将,押着一个垂头丧气的家伙走进帐来。

    原来,黄俨虽然提前一天就派人了来送信,可他不敢惊动朱高炽,是偷偷用箩筐把他的亲信小太监放下城的,那小太监走了几十里路,到了一处村镇,才买到代步的马匹,还是一匹劣马。

    而徐王妃派来的几员家将是朱高炽大模大样打开城门放出来的,骑的也是军中一等一的战马,结果只比那小太监晚了片刻便赶到了军营。

    朱棣听那家将说明来由,再接过那封皇帝的御笔书信一看,见那火漆封口完好无损,根本不曾开启过,激动的双眼漾起一抹泪光,仰天长叹道:“险杀吾儿、险杀吾儿啊!”

    这一桩离间计,正是方孝孺密授于朱允炆的,以国之宰辅、管仲乐毅自诩的方孝孺,自入京辅政以来,唯一一点可圈可点的事迹,就是这一回了。

    若不是徐妃偶然说与道衍知道,他这一次真就成功地让朱棣父子相残了,凭此一计,也可稍稍洗脱他的无能之名,可惜,被道衍那个秃驴给破坏了,由此看来,方孝孺刚一把持朝政,就严厉打压佛教还是很有先见之明的。

    离间计没有成功,方孝孺正懊丧不已的时候,夏浔又给他上了一把眼药,因为方孝孺和中山王府联姻的父定之期到了……。

    第379章 文定之日

    锦衣卫对何天阳一行人的监视,很快就有人汇报给了夏浔。鉴于千夏浔的情报总部实际上就设在鸿胪寺,容不得半点闪失,所以夏浔安排了最精锐的人员,布署在鸿胪寺左右,利用各种身份和职业为掩护,他们唯一的使命,就是注意自己周围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

    他们的唯一使命就是盯着自己的头领,没有其它任何举动,看来自然与普通百姓无异,毫无可疑,因此也就很难引起锦衣卫密探的注意。结果这些扮成商贩、伙计、吹糖人儿的,乃至街头摆碗乞讨的叫花子的潜龙秘谍们,突然发现他们多了几个伙伴,同他们一样认真地监视着鸿胪寺仪宾馆。

    秘探们不知道这是大人另外安排的一路人马还是朝廷一方的人员,立即把这些怪异现象禀报了他们的上司,再由他们的上司转达到夏浔那里,夏浔一听就察觉有些不妙。

    他以外国使节的身份到京,主要是为了开展局面方便,可以公开与勋贵公卿们来往而不引人注目,现在这个目的已基本达到,他已经打开了局面,在敌人的心脏位置安c了钉子,这个时候情报网的安全和维护现有成绩显然比继续冒险更加重要,所以夏浔马上决定启动撤退预案,把他的指挥机构化明为暗。

    何天阳对夏浔的决定当然不会反对,也无权反对,何况有机会离开,他也非常乐意,再过两个月鼻女就要生产了,他也希望自己的儿子出世时能够守在娘俩儿身边,所以立即按照夏浔的安排准备起来。

    在锦衣卫对仪宾馆部署监视的第三天早上,山后国承直郎寻大胡子就出了鸿胪寺,骑着一匹马扬长而去。平素只有王子出城游玩或去别人府上赴宴时他们才乘车马,其他时间随从们自去城中游逛都是步行的,所以对夏浔的这番举动,锦衣卫准备不够充分,一时有些手忙脚乱。

    一时找不到马,只得派了两个人凭脚力追上去,却见这个大胡子出了城,夏浔出了南城,打马扬鞭飞驰而去。锦衣秘探们监控的主要对象是山后国那位王子,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因为事涉外交,对这位王子及其仆从可是一个也不敢动的,眼见这种场面,那跟踪的锦衣卫莫名其妙,也不敢追上去阻拦。

    好在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他们的庙还在仪宾馆,那座庙里的大方丈贺天羊王子还在,跑个小沙弥也不算甚么,他们便回去禀报陈东。陈东听了消息也有些奇怪,他考虑了一下,便去了趟五城兵马司,找了个理由,请人出面去仪宾馆打听。

    得到的消息说,山后国王世子妃快要生产了,王子思念妻子和即将出世的儿子,决定近日返回山后国。王子赴大明朝觐时的两艘大船已经护送王妃返航了,所以要派人先去福州,搭海船出海,至彼国调船和护卫到福州港迎候王子。

    山后国王子已然要走了?

    听到这桩大事陈东不敢怠慢,立即回去禀报罗克敌,至于走掉的那个小虾米,他根本没有放在心上。

    如果贺天羊这班人真的可疑,最可疑的也只能是贺天羊本人,王子是个无关轻重的人,倒是一个仆从才是首脑?这种事儿的确是不易想像的。尤其是夏浔煞有介事地往福州方向走,又要安排海船什么的,布置得挺像那么一回事儿,陈东对他们的警惕进一步减弱了。

    他始终认为,在罗大人列出的这些嫌疑人中,最不可能的就是这些番邦使者。

    罗克敌对所谓的山后国使节也仅仅是产生了怀疑,听了回报又能采取什么有力措施?他现在做事最大的困难不是来自敌人,而是来自朝廷内部的钳制,他是在各方势力的压制和戒备下做事的,哪能使得出当初锦衣卫绎骑四出的威风,也只能让陈东打起十二分精神,盯住这个贺天羊了事。

    第二天,何天阳请孟侍郎再向天子请辞,因为老婆要生孩子了,虽然还有两个多月呢,可走路途遥远,他这就得准备回国了。孟侍郎代他把意思呈报了天子,朱允炆正忙得焦头烂额,也无心再挽留这位在大明白吃白喝了快一年的山后国王子,只吩咐孟浮生拟定归期、安排行程,把这个山后国王子风风光光送走便是。

    孟浮生领了圣旨,便回去准备起来。

    方孝孺和中山王府联姻的文定之斯到了。

    所谓文定,也就是六礼之中的纳征,不过现在这时节,已经很少有人严格按照古礼来c办了,什么大雁白鹅的,大户人家,总不成真的抱着这么个东西上门去求亲吧。

    方孝孺虽然执着于上古礼制,在这一点上也不能不屈从于现在的风俗,毕竟是办喜事,总得依着现在的习俗,让宾主尽欢才成,如果一味可着自己的性子来,那就要闹得大家不愉快了。

    文定是男方纳礼,双方正式定亲。

    这个大日子,要有女方来c力,男方登门送聘礼订婚书。女方会在这一天广邀亲朋友宾客,因为成亲的时候是在男方家里c办,女方的亲朋好友都是无缘参加的,正好趁这个机会大大c办一番。

    当然,这一天男方来的也不会只有主人翁一人,他同样要广邀亲朋好友,一同登门,一来表示之隆重,二来也有证明门当户对的意思,反正以中山王府的财势,也不差再多摆几十桌酒席。

    文定的地址设在莫愁湖畔胜棋楼,这是徐家的产业。

    一大早儿,中山王府的人就开始张罗起来,其实大部分准备工作头一天就布置完成了。到了巳时,徐家的主人们就到了,徐辉祖、徐增寿,甚至连本来在外地做官的老二徐膺绪都赶了回来,个个新衣新帽,喜气洋洋。

    徐增寿私下里曾经问过小妹子,徐茗儿吱吱唔唔,并不见原来的决绝态度,徐增寿只道妹子对方家还算满意,女孩儿家家的脸皮子嫩,不好意思说出来,既然妹子自己个儿乐意,他也懒得做个恶人,所以今日c办喜事,他也是由衷地欢喜。

    又过片刻,徐家的亲朋好友便陆续到了,这个时候便看出徐家的潜势力究竟有多大了。徐家的支房旁脉,不管是在凤阳的、开封的,还是其他甚么地方的,都派人带了厚礼回来,各地也有许多与徐家有关系的武将文官派人携重礼来道贺,在京的文武官员来参加文定之礼的更是不计其数。

    除了这些人,皇亲国戚、勋臣公卿世家来的人更多,放眼望去,不是王爷就是公爷、不是驸马就是侯爷,京里有字号的世家,不管和徐家走得远近,这种日子都得给面子,一时间竟来了大半个朝廷。

    又过了一阵儿,方孝孺一方也带着大队人马来了,方孝孺邀请的大多是御使台、国子监的官员、教授,又有许多他的门生以及攀附在他左右的官员主动赶来道贺,虽然远不及中山王府来贺的亲朋好友众多,也不及他们有份量,但是清一色的文臣儒士,风景倒也别致。

    方孝孺坐在车上,怡然自得。

    要结盟,当然不必非得结亲,可是还有比结亲更具象征意义的结盟吗?

    这婚事一定,就是让普天下都知道,他方孝孺已经和中山王府成了牢不可破的同盟。当初黄子澄力荐李景隆为讨逆大将军,对黄子澄心中打算的小九九,方孝孺未必一点不知,想不到黄子澄没有成功,自己却成功了,有了皇上的宠信,再有中山王府的全力支持,朝野间还有谁能与他抗衡?

    假以时日,燕藩被铲除,诸王被消灭,到那时候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再推行井田之制,复上古制度,想必也没有人敢在他耳边聒噪,阻碍他天下大治的宏伟理想了吧?

    想到这里,方孝孺不禁微笑起来。

    车驾到了,已然闻讯的徐辉祖三兄弟领着一大帮子公侯爵爷、高官贵胄迎了出来。方孝孺连忙下车,彼此寒喧相见。对于徐家的莫大声势,方孝孺心中早已有所准备,可是乍一见到这么多平时大朝会都未必凑得如此齐全的王公大臣,还是把他吓了一跳。

    不过方孝孺倒也没有过于忐忑,论实力、论根基人脉,他远不及中山王府,可若论帝宠,还有人能超过他吗?徐家道贺的人再多,官儿再大,难道比得上皇帝一位使节道贺带来的尊荣?

    皇上己经知道他要与徐家结亲了,对那个曾在御前顶撞自己的小丫头,朱允炆还颇有印象,听说她马上就要做了方家的儿媳,朱允炆也很高兴,他当然知道希直先生如果有了徐家之助,对自己将有多么大的帮助。战局到了这一步,哪怕他是天子,也不得不放下身段,拉拢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了。

    所以,他也准备了一份礼物,只等双方文定之时,派使节来当众赏赐,给希直先生壮壮行色。

    远远的,一辆马车停在那儿,帘笼稍稍挑起一道缝儿,可以窥见胜棋楼前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小郡主紧张得脸儿有些发白,窥探着楼前动静。

    她是中山王府小郡主,几个哥哥都不在家,她想离开,又有哪个敢拦她?

    看了半晌,小郡主扭过头,紧张地问夏浔:“咱们“就这么走了不成吗?非得去当众拒绝他吗?”

    夏浔道:“不这样不成啊,你不当众拒绝,给他一个大大的没脸,他还得死皮赖脸非要拉你去当他方家的儿媳,到时候你大哥对外佯称你生病需要静养,再暗中派人到处抓你怎么办?为免后患,就得一步到位,叫他又羞又愤,再也没脸再提亲事,小郡主就算不小心被抓回去,这亲也结不成,那才能一劳永逸呀。”

    小茗儿被魔鬼的甜言蜜语感动了:“你真好,还是你想的周全!可我去了,万一。”

    “你放心,如果出了什么差迟,我马上抢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