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锦衣夜行(精校版) > 第 19 部分

第 19 部分

要跟着他们去出生入死?

    杨文轩、张十三、冯西辉,接二连三的离奇死亡,固然令他心惊胆战,但是同时心里面又有一种解脱般的轻松和喜悦,他希望因为冯西辉和张十三的死,能让佥事大人改变主意,放弃青州计划,那么他就可以回应天府做他的富家翁去了。

    所以他的态度非常消极,他只盼着应天府那边尽快收到消息,尽快做出“英明决策”:令其撤离。当然,他也确实不相信冯总旗的死与夏浔有什么关系,冯西辉、张十三看不起他,甚至连刘旭都看不起他,他何尝不是根本看不起夏浔那个穷叫化呢。

    安员外见坟场的人已经不多了,有些担心起来,忙道:“老刘啊,我得走了,你也快回去吧。那刺客神出鬼没的,兄弟我心里不安呐。”

    他说着,便转过手,喃喃叹道:“唉,y雨霏霏,却如冰刀雪剑啊,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

    刘旭看着这个不争气的东西,气得肝火大旺,他口不择言地低骂道:“真是块涂不上墙的粪土,冰什么刀雪什么剑呐,一个臭生意人还拽什么文,真他乃乃的”

    刘旭转身欲走,忽又站住,眼珠慢慢转动了两圈,慢慢放出光来:“冰刀?冰刀如果是冰刀的话,那就不需要藏了,它会自己走掉的……”

    马车入城,到了十字路口忽然停了下来,耳边传来一阵嘀嘀嗒嗒的唢呐声。

    计议已定的夏浔掀开轿帘儿探头一看,只见一队迎亲队伍正经过街头。天上虽然下着小雨,可是吉期已定,迎亲和送亲的队伍仍然按时上路,或许这细雨有些恼人,不过仍然可以看得出他们脸上那欢天喜地的神情。

    夏浔看着送亲队伍热热闹闹地在面前走过,脸上忽然露出一种耐人寻味的笑容,向彭梓祺问道:“彭公子,你可知道婚礼与葬礼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婚礼与葬礼有什么相同之处?”

    彭梓祺认真的想了想,答道:“我知道,相同之处就是有人欢喜有人伤悲。”

    “哦,这话怎么说?”

    彭梓祺胸有成竹地道:“嫁女儿,爹娘虽然为她欢喜,可是总会有些舍不得的,难免又要欢喜又要伤心。再者,如果那新婚的男女,另有旁人喜欢了他,在这大喜的日子里自然也是有人欢喜,有人伤心。而不管是什么人,总会有人喜欢他,有人不喜欢他,所以当他死掉的时候,一样是有人欢喜有人伤悲……”

    夏浔微笑道:“嗯,似乎有些道理。”

    彭梓祺不服气地道:“似乎?那你说,婚礼与葬礼有什么相同之处?”

    夏浔慢条斯理地道:“相同之处就是:都有人躺下”

    彭梓祺腾地一下红了脸,啐道:“流氓”

    夏浔叹道:“我只不过说了一句大实话而已。”

    迎亲队伍走过去了,夏浔看着远去的迎亲队伍,脸上的笑容慢慢敛去,若有所思地道:“成亲……,杨某已至及冠之年,似乎也该成亲了。”

    “哦?”

    彭梓祺的心忽然不争气地跳起来:“你有……有了喜欢的女子么?”

    夏浔喃喃地道:“我也不知道我会不会喜欢她。这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小定下的亲事。也许,明年春天,我该回江南老家完婚才是……”

    这就是夏浔想要撇清和齐王的关系想出的办法。今冬他要去北平,这一去一回最快也得两个多月,回来之后又要去江南完婚,加起来半年都不止,齐王那么多生意,总要有人照料的。这是一个肥缺,只要他稍稍放出风声,一定有人打破了头的抢着来接他的班,替他背起这口黑锅,那时他磨磨蹭蹭地留在江南,齐王也不会催他了。

    等到朱允炆对齐王一下手,他就可以彻底摆脱控制,鲤鱼脱却金钩去;摇头摆尾再不来!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变数,那就是锦衣卫方面是否会采取什么措施,男大当婚这个理由,在那位锦衣位幕后首脑面前怕是没有什么说服力的,只能见招拆招了。

    彭梓祺的心情突然变得很不好,凭着理智,她知道自己不该有什么不快,她绝不会嫁给这个勾搭两母女的无耻小子,他娶不娶亲,干卿何事?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她的一颗心就是乱如雨丝,纠结的很……

    夏浔看看雨丝飘摇的长街,却是兴致大发:“怎么样?我们下车走走,咱们雨中漫步,走回府去?”

    “我不……好吧。”

    彭梓祺想要拒绝,却又鬼使神差地答应了,两个人各撑一把伞下了车。

    马车打发走了,两个人安步当车,缓缓前行。

    “哎呀”彭梓祺忽然闪了一下身子,差点儿跌倒。

    夏浔扭头一看,忍不住笑道:“鞋带开了?幸好只是走路,要不然……,拿着。”

    他的手一递,彭梓祺下意识地接过了他手中的伞,然后夏浔便很自然地蹲下去,开始为她系鞋带。彭梓祺呆住了,哪怕她是他的娘子,她的男人也绝不可能蹲下身来为她系鞋带,只因为他是男人,她是女人,这个世界一直是这样的。

    但他……,他很自然地就俯下身去,做得那么理所当然。彭梓祺的眼睛有些湿润,手中撑着的伞不知不觉地有些歪了,雨丝开始飘落在夏浔的衣服后摆上,彭梓祺注意到了,连忙举正了雨伞,悄悄的、悄悄的向前移动,把夏浔完全罩在伞下。

    缠绵的雨丝飘摇头,打湿了她的肩头。

    微风细雨中,巷角一家小酒店。一壶浊酒,两碟小菜,刘府老仆黎大隐独据一桌,正在自斟自饮。当他看到夏浔和彭梓祺撑一把油纸伞,雨中漫步声,先是一愕,随即目中便迸出了凌厉的杀气,握住酒杯的手指也攸地收紧了。

    就在前天,小姐已经见过了儿女亲家,为小小姐定下了婚期。小姐已经下定决心,决不让杨文轩毁了刘家,她要对杨文轩下手了。黎大隐十分欢喜,这才跑到街头,自斟自饮,想不到恰在此处看到那人。

    黎大隐恨不能马上扑上去,把他一刀杀掉。可惜,现在还不是时候,杨文轩一定要死,但是杨文轩的死必须和刘家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所以他只能等,必须等,等一个万无一失的机会。

    第055章 娃娃亲

    天下着雨,生春堂药铺的顾客不多。今天那位坐堂郎中去参加晚辈的婚礼了,庚员外挽起袖子,亲自到前厅为病人坐堂切脉。他的医术是入赘孙府后学的,不算特别高明,也还过得去。

    来看病抓药的是青州府衙的照磨官吴辉光吴大人,吴大人把手垫在一块毛巾上,一边让庚员外给他号脉,一边发着牢s:“刚从冯检校的葬礼上回来,这两天天y,我心口儿有点闷得慌,你给好好瞧瞧。”

    “大人请宽心,还是老毛病,您这病有年头了,要一下子治好不大可能,不过舒缓病痛还是容易的,大人遇着什么事儿心且放宽一些,这病自然先就好了一半了。”

    “省得省得,这道理我自然省得。”

    吴大人道:“可我这人就爱较真儿,一旦真遇上了事儿,忍不住。就说今天吧,今天在冯检校的葬礼上,碰上个根本不会念经的和尚,我实在气不过,还跟他理论了一番。唉想起来真叫人心酸呐,冯检校做事沉稳练达,在任上时一向与人和气,是个好人呐说死就死了,死了就死了吧,葬礼又这般寒酸,和尚连往生咒都念错了,如何投胎转世哟。”

    庚薪抽回手,开始提笔写字,一边写着药方儿,一边头也不抬地道:“听说冯检校是患了急性绞肠痧,夜间挣扎起来,又不慎打翻了油灯,引起大火死的?唉,多年的积蓄,连着家伙什儿全烧光了,亏得大人和几位同僚帮衬,要不然买口棺材都难哇。大人也不容易,尽了心意就好啦,正所谓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呐。”

    吴辉光撇撇嘴道:“绞肠痧嘿绞肠痧”

    他左右看看,探头过去,低声道:“老庚啊,你是个实在人,我就透露给你知道,可别往外张扬,冯检校,是被人给……”

    他并掌如刀,向下狠狠一剁,啧啧地道:“咔嚓狠呐,一下子就身首两段,一个大活人,就这一下子,说没就没了。”

    “什么?”

    庚薪笔下一颤,连忙停了笔,惊讶地道:“冯检校是叫人给杀了的?天老爷,这可是杀人命案呐,冯检校是官呐,杀官如同造反,怎么就有人敢做这样的事?嗳,既然是被人杀的,怎么都说是得了急病死的呢?”

    “咳还不是让齐王爷给闹的”

    吴照磨探过头来,神秘地道:“因为上次杨文轩遇刺的事儿,王爷把府衙的几位大人都找了去,严厉训斥了一番,说再这么下去,王爷就要替咱们州府衙门管管青州地面上的事儿。得,上一次是青州缙绅遇刺,这一回更不得了,连州府衙门的官员都叫人给杀了?这样传扬出去那还得了?大人们不敢张扬啊,这事儿出得我口,入得你耳,可千万别再叫旁人知道了。”

    “是是是,大人您放心,我老庚的嘴巴一向严,再大的事儿我心里都藏得住,绝不会对人张扬的。”

    庚薪满口答应着,把药方子递给小伙计。小伙计去抓了药来,包成三包,用线捆了送回来。庚薪双手奉上,递给吴照磨,亲自把他送到滴水檐下,陪笑道:“吴大人,您好走,遇事千万宽心。”

    吴辉光撑起伞道:“知道了,今儿往玲珑山一行,我是感慨良多啊,人死如灯灭,一了百了啊,活着的时候,还是好好活着吧……”

    庚员外拢着袖子站在滴水檐下,看着吴照磨一步三摇的背影,心中忽然一动:“杀人?杀人么……,别人可以杀人,我为什么不可以杀人?人死如灯灭,一了百了啊”

    庚员外拢在袖中的双手忽地握紧了,他被自己从未有过的想法刺激的脸庞胀红,鼻息都粗重起来:“冯检校是官,为了逃避齐王的斥责,府衙连冯检校的死因都能瞒下来,更何况是杨旭一介生员呢。不光是他,还有那个贱人,还有那个小贱人,如果我把他们都一股脑儿地杀了……”

    庚员外激动的开始簌簌发抖:“我不但可以一雪奇耻大辱,也可以从此尝尝真正当家作主的滋味了,现在青州有个无影无踪的刺客,官府又讳于张扬令人不安的消息,这……这是天赐良机啊……”

    庚员外越想越激动,嘴角渐渐绽起一抹有些狰狞的笑容,这时黎大隐一瘸一拐地回来了,一看到他的身影,庚员外马上耷下了眼皮,重新恢复了那副麻木不仁的模样,慢悠悠地转回了药堂。

    对夏浔来说,接下来的日子非常平静。他除了打理自己的生意,就是开始着手物色黑锅接替人,同时尽可能地转让、售卖自己的产业,而这一切都是对外打着要回江南完婚,对齐王则大表忠心,说是为了给齐王去北平采买毛皮、兽筋等货物。

    夏浔已把阳谷之行的经过向齐王详细禀报了,在蒲台县出手救人的时他也没有隐瞒,还顺口提起了打碎腰牌的事。一块牌子齐王自然是不会放在心上的,只是听说要等到数九寒冬,才能解决皮毛兽筋的来源问题,他不免有些失望。

    好在他的圈地运动正进行的如火如荼,从这上面弄到了大笔的银钱,暂时不虞支付方面的问题。他没想到采办毛皮兽筋等物的本钱,夏浔会主动为他代垫,感动之下,对于夏浔要回江南完婚的事情,齐王很慷慨地答应下来,这样一来,夏浔要挑选一个人在他不在的时候为齐王打理生意的要求自然也顺利通过了。

    应付的齐王满意了,接下来的几天夏浔就开始张罗生熟铁的销路,好在他以前虽未经过商,却也不至于对生意是个完全的门外汉,再有肖敬堂这个理财高手从旁协助,经过几天的忙碌,这件事终于理出了眉目,杨文轩的生意已经上了轨道,手下几个大掌柜都是人精,根本不需要他事必躬亲,有了章程、有了门路,自然有人把他的生意打理的妥妥当当。

    随即全文夏浔便在与生意场上的朋友一起饮酒时放出了自己要明年春天回乡成亲的消息。肖敬堂辗转从外人口中听说了这个消息,登时惊喜若狂,立即飞也似地赶来见大少爷。一见他便老泪纵横地道:“少爷终于肯回故乡了,少爷肯成家立业,老肖也就放心了。多少年,多少年没有回去了呀……”

    在此之前,通过张十三的描述,夏浔感觉到,似乎杨鼎坤、杨旭父子和他们的家族有着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恩怨,他又清楚地记得,他正式顶替杨文轩来到杨府的时候,肖管事曾对他说过,要他尽快解决终身大事,衣锦还乡,迎娶娘子,看起来杨旭与故乡那边的关系非常的复杂。

    而这一切的真相,只有眼前这个肖管事才可能知道的比较详细,夏浔既然要去江南,对于杨家的恩恩怨怨就得先有个了解才行,对于他那个到现在还一无所知的未婚妻,他心里也充满了好奇,于是他马上温言解劝道:“肖叔,不要哭了,这是好事啊,你何必伤心呢。”

    肖敬堂擦擦眼泪道:“是啊是啊,老肖这是高兴,高兴的。”

    夏浔按他坐下,说道:“肖叔,父亲以前和我说起过家乡的事,只是语蔫不详,那时文轩年幼,也记不住许多,如今既然打算回去,文轩想听肖叔仔细说说咱们家的事儿,咱们回了家乡,总要见见族中父老的,到时候,如何相待才能拿捏准了分寸。还有我那未婚妻子,以前也……”

    夏浔这么说,心中早已打好了腹稿,杨文轩的父亲是五年前去世的,就算他临死那一年才对儿子交待过与家族的恩怨,当时杨文轩也不过十六岁,说一句年纪幼小,不谙世事勉强也能搪塞过去,肖管事现在已经认定了他就是自家少爷,此处说话纵然有所闪失,也不致因此让他生起疑心。

    肖敬堂果然没有怀疑,实际上杨旭是在幼年时听父亲说起过与家族的恩怨,后来渐渐长大,父亲反而不再提起此事,只不过虽然不明白其中详细情形,杨文轩却也明白自己父子在家族那边受了极大的委曲,因此一向不喜欢提起家乡的事来。

    一听夏浔问起,肖敬堂又是辛酸又是激动地道:“是啊,少爷还是小时候听老爷喝醉了酒时,偶尔讲讲故乡的事。少爷从小就懂事儿,知道老爷在故乡受了族人的大委曲,从此绝口不提家乡事,连回乡娶亲也耽搁了,少爷这样做可不该啊,以后该好好对待少夫人才是。”

    说到这儿,他叹了口气道:“少爷小小年纪就离开了故乡,这么多年都没和那边有一丝一毫的联系,少夫人家里都不知道少爷您是生是死,现在何处呢。还好,老肖记得少爷是六岁离开家乡,五岁时订的亲事,那时候少夫人才刚刚出生,算起来今年正是及笄之年。有婚书在呢,少夫人家里不会这么早就为她另择夫婿的。”

    夏浔忍不住问道:“肖叔,我那位未过门的妻子,你了解多少?”

    肖敬堂破啼为笑道:“老肖随老爷来青州时,少夫人还是个吃奶的娃娃,老肖哪能了解少夫人的事呀,不过少夫人的娘家,老肖却是知道的。咱们家少夫人,是真真正正的大姓世家闺女。”

    肖敬堂抿抿嘴儿,一脸荣光地道:“那可是陈郡阳夏谢氏的人呐”

    第056章 家族恩怨

    “陈郡阳夏谢氏”

    夏浔忙作大吃一惊状,事实上他根本不知道这个陈郡阳夏谢氏到底是什么东东,只不过肖敬堂一副打了j血的样子,满面红光大作,只要不是瞎子,都看得出来这户人家一定是大有来头的,他不得不配合一下。

    肖敬堂满面崇敬地道:“不错,陈郡阳夏谢氏乌衣巷中第一家的谢氏,谢安、谢石、谢玄、谢琰、谢灵运、谢道韫……,名士辈出的陈郡阳夏谢氏,虽说自隋末以来,谢氏家族已然败落,可是人家的身份那可是传承千年的名门世家,出身高贵,这是有钱也买不来的。

    “自隋末以来就败落了?”

    夏浔实在想不通既然如此,肖管事还有什么好吹嘘的,他却不知旧时候的人对于历史的继承和延续几乎没有什么时间上的概念,数千年的传承,仿佛就是昨天的事。

    就如在现代的时候,八十年代初,一位外国教授写了本中国游记,其中提到,他到了一个偏僻边远的小山村时,当地的人因为好奇,都赶来看他这个金发蓝眼的怪人,他笑着问村里的人:“你们是头一回看到我这样的人吧?”

    谁知村里的老人却答道:“不,以前也曾有过长着金头发蓝眼睛的人到过我们村子。”教授好奇地问起,老人很自然地回答:“元朝的时候,有过你这样的人到我们这儿。”教授顿时哑然,老人答的是那么理所当然,千余年前的事情,对这个历史悠久的古国,对这个世代相传的小村庄来说,似乎就是昨天的事一样。

    除了这个原因,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的人经过了异族百余年的统治刚刚恢复汉人江山,从心理上有一种很迫切的与祖先重新联系起来的愿望,就连当今皇帝修家谱,都有一帮子大臣穿凿附会地考据一番,给朱元璋弄出了一个朱熹后人的结论,除了是为皇帝脸上贴金,未尝不是这种心理因素作怪。

    要不是朱元璋一口否认,老朱家的族谱就得从宋代的朱熹开始写起了。那些马p大臣低估了朱元璋的气魄和胸襟,朱元璋根本不想给认一个如何了得的祖宗,他朱元璋就是一个穷放牛的,就是淮右一介布衣,既没有高贵的血脉,也没有斩白蛇的传奇,他从不认为要赢得别人的尊敬是靠其血脉,而是靠他的行为和成就。

    可是普天下又有几个人有朱元璋这样的自信和胆魄?夏浔虽不以为然,可要提起陈郡阳夏谢氏,当时的豪门权贵还是大多心生倾慕的,尤其是在应天府一带,谢家的影响更大。今人若到金陵,又有几个不去看看乌衣巷?只要去乌衣巷的,谁不吟一句“昔日王榭庭前燕,今飞寻常百姓家”以凭吊昔日仕族第一家?

    肖管事沾沾自喜地道:?